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12月10日> 总第1272期 > 23 > 新闻内容
“变脸”手术难在哪儿?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梁 缘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0日  查看次数:  
  最近,美国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的医生们完成了一起史上最复杂变脸手术,帮助一个15年前在大火中毁容的人全脸移植重获新生。
在国内,小说、电影等文艺作品中经常出现主人公在烧伤、坠崖若干年后以新面貌示人的场景。日前热播荧屏的《琅琊榜》中就出现容颜陡变、身份置换的戏码。但在当下的医疗技术下,“变脸”真的轻而易举吗?
中国医学院整形医院整形科副主任医师王淑杰介绍,对于严重的面部烧伤修复,首先解决的是功能问题,比如恢复病人张口、睁闭眼等功能,其次再根据面部剩余正常皮肤量考虑逐次手术替代疤痕皮肤,达到美观目的。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烧伤整形美容外科中心主任范金才介绍,异体移植修复面部创伤在外科技术上没有障碍,主要是神经连接、面颈部动静脉吻合等。“只要找到发肤、血型、骨骼结构吻合的受体,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范金才说。
现阶段异体移植最大问题是受体的免疫排斥问题,接受移植的患者需要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移植组织才能存活。范金才告诉记者:“服用免疫抑制剂最大的代价是损伤了我们自身的其他器官,因而风险很大。”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主任郭树忠曾于2006年为一位被熊袭击致面部毁容的农民做过局部“换脸”手术而成为“中国换脸第一人”。“国内现在这方面需求很大,比如遭遇车祸、烧伤、面部肿瘤切除后致面部大面积疤痕这类人群。”范金才说,现在异体移植依然属于临床试验阶段,如果基础学科没有重大突破,目前不是常规应用的基本手段。
目前,国内进行烧伤修复主要是通过自体组织修复来完成。范金才说:“比如脸上有创伤,可以在脖子上或胳膊上找到一块好皮肤,整张带着血管移植过去,如果面积不够,现在还有皮肤扩张器技术,可以将皮肤扩大一倍甚至几倍后再移植,这样就不存在免疫排斥的问题了,但这些修复术依然会遗留一些疤痕。”
相关阅读:
2006年4月13日,西安市西京医院整形外科主任郭树忠为患者实施了全球第三例换脸手术。然而,在2008年末,媒体传来消息,中国换脸第一人死亡,死因或许与免疫抑制剂有关。
不仅在面部移植领域,在任何器官移植领域,免疫抑制剂都是一部重头戏。1962年,医生将硫唑嘌呤用作免疫抑制剂,肾移植患者才能够存活较长时间。到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采用硫唑嘌呤和强的松的联合免疫抑制维持疗法,实体肾移植术的一年存活率达到了50%左右。到目前,肾移植的成功率已经达到了90%,有一些肾移植40年的人仍然活着。
1990年12月30日,《纽约时报》头版头条的新闻名为《匹兹堡的神奇药物》,匹兹堡大学移植中心将新药他克莫司用于肝移植后的免疫治疗获得成功并于1989年用于临床。但是,目前的药物仍然不够理想,纵使新型的免疫抑制剂还在不断出现,也没有解决慢性排斥反应问题。
据《三联生活周刊》《云南信息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