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天寒的上个周末,让很多医者从心烦意乱到黯然神伤的两条消息,刷爆了微信朋友圈。
原本刻意当做正面典型“宣传”的武汉某三甲医院出奇招,“在医院门诊大厅和各个病区,共摆放了上百台医德医风监督评价机,请患者自助评价医务人员服务质量,连遭两次投诉且情况属实者将被辞退。”
消息一出,可谓一鸣惊人!几乎瞬间,不仅没有创新者想象中的一片叫好,反而在微信圈和网上引发围观和坊间舆论的纷纷质疑。甚至有媒体以“医院管理者可以不懂技术,但要有文化”为题,批评这家医院的管理者“不能想一出是一出”。
“医院院长微信公众号”推出这篇评论还不到一天,名为“中国医学博士”联络站的微信公号上,一则“47岁医生英年早逝,5天内3位年轻医生猝死”的消息让医护微信朋友圈,从议论纷纷的围观质疑转成了一派感同身受的黯然神伤!两则热点消息背后,是一个涉及千万人从业的群体。
按理说,管理者加强医院管理费尽心思的初衷,与医护执业者本应享有的理解和尊重是一体两面。但为什么一个本该叫好的举措却在业内引起了质疑甚至谴责?这举措背后,是不是确有不切实际“想一出是一出”的嫌疑?
上百台医德医风监督评价机,无疑为患者投诉提供了方便,但冷冰冰的监督机,能解决患者从挂号、候诊、检查、等待结果再候诊……这反反复复、东奔西跑中所有的诉求、期待和怨言吗?
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无疑值得肯定,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医患关系,呼吁更完善的制度保障、更合理的价值体现、更理性的舆论环境,让医者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尊严,是唯一有利于患者、医者和医院的破冰之路,绝非“患者两次投诉一经核实随即辞退”的高压管理所能化解的。
与此同时,“47岁医生英年早逝,5天内3位年轻医生猝死”的消息,更应当引起全社会、主管部门,尤其是医院管理者的切实关注。但令人痛心的是,近年来中青年医疗技术骨干英年早逝的消息,早已不是什么新闻。
医院管理者的智慧如何体现?对医护人员的关切怎样表达?不仅事关管理者的声誉,也事关医院的形象。今年11月28日,在健康时报等单位主办的第八届健康中国论坛上,北京安贞医院魏永祥院长动情地说,“我们心内科的吕树铮教授,多年一站几个小时做手术,挽救了多少病人,可他自己骨关节却出了问题……”这短短的几句话,透露出对属下的关爱,管理者的仁智和安贞医生的形象,令人肃然起敬。
面对一个个不该早逝的医护工作者,听到一次次让人悲情的消息,善待和尊重医者,是健康中国的温度和远见!这个世界需要包容,需要理解!而善待和尊重医者,需从尊重他们的尊严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