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11月19日> 总第1266期 > 23 > 新闻内容
人工耳蜗亟待国产填补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刘玫妍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19日  查看次数:  
   日前,中国聋儿康复中心开启新一轮的对贫困家庭耳聋患者免费植入人工耳蜗项目,海军总医院、北京友谊医院等多家医院可以受理相关申请,这将让许多患儿重新获得听力。人工耳蜗是帮助重度听力损失的聋哑患者恢复听觉的惟一有效手段,但由于价格昂贵,很多人无力承担,并因此永远进入了无声世界。

  人工耳蜗植入越早越好 人工耳蜗是帮助听障人士恢复听力和言语交流能力的生物医学装置,它主要用于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性耳聋患者,以及佩戴助听器无效的耳聋患者。海军总医院全军耳鼻喉头颈外科中心主治医师刁明芳博士介绍,人工耳蜗把外界的声音转化为电刺激,通过神经传导到听觉中枢。它和助听器不同,助听器的原理是把外界声音放大,传入听力障碍者的耳道内,再传入内耳听觉感受器,它需要有残余的听力。

  “人工耳蜗需要通过手术植入,而且有很严格的术前评估,手术前需要进行认真筛查。”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喉科主任龚树生表示,“耳蜗发育严重不良、耳蜗神经未发育或者耳蜗严重骨化等患者一般不能植入。”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患者听力并不能立即恢复,还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期,进行术后康复训练。龚树生表示,术后康复时间在一年左右,但具体取决于患者之前的语言基础以及年龄等因素,一般情况下年龄越大康复时间越长,越早进行越好。

  多数严重听力障碍的新生儿大都是“只聋不哑”,他们正处在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但是因为听不到外界的声音,不能通过言语同他人进行交流,随后成为“既聋又哑”的人。儿童听力障碍的早期干预对于促进其听力恢复正常水平非常关键。这些新生儿如果能得到及时治疗,并在2至6岁时做语言康复训练,就有机会学会说话,过上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产品高费用导致大缺口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国现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其中300多万人是严重的听力损失。

  中国聋儿康复中心主任周丽君介绍,“6岁以下的耳聋患者13.7万人,其中近10万为重度以上听力损失,而目前全国只有2万多孩子进行了人工耳蜗的植入手术,近8万的孩子因为无法进行植入手术而变成聋哑人,而这个缺陷其实本可以得到弥补。”

  人工耳蜗植入的费用主要包括三部分:人工耳蜗产品费用、住院手术费用和术后康复费用。刁明芳说:“其实最主要的是人工耳蜗产品价格太高,国产的一般8万~10万,进口的十几到二十几万不等。”就我国目前的消费水平而言,人工耳蜗的植入尤其是进口产品的维护多数人仍无力承担。

  为此,我国自2009年11月启动了“国家人工耳蜗救助项目”,旨在让更多孩子恢复听力,为全国各地符合条件的重度聋儿植入人工耳蜗。

  但即便如此,国家项目的救助仍然非常有限。据周丽君介绍,目前通过政府救助和社会捐款,每年可以获得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治疗机会的患者大概有5500例,只占极小一部分。

  国产人工耳蜗是未来趋势 政府的救助项目对人口庞大的耳聋患者人群来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需要国内企业加大对人工耳蜗的研发力度,推出适合国内消费的产品,降低产品价格,提高可及性,才能填补这一缺口。

  刁明芳介绍,目前,人工耳蜗市场主要被澳大利亚Cochlear(最早研制生产人工耳蜗)、美国Advanced Bionics和奥地利MED-EL这3家公司的产品所占有,产品价格居高不下。

  长期以来我国人工耳蜗依赖进口,自2010年开始使用国产人工耳蜗,目前国产人工耳蜗用得比较多的是杭州的诺尔康。刁明芳表示,在质量上国产人工耳蜗和进口的差距不大。除此之外,国产人工耳蜗可以提高售后服务的及时性,在产品的更新和维护上提供更好的服务。长期以来,国内消费者除了要负担高昂的人工耳蜗产品费用,在产品植入之后,还要负担产品被动升级换代、维修等后期服务费用。进口产品的这部分费用累计起来甚至要超过产品的购买费用。

  进口人工耳蜗产品价格大约20万,而国产人工耳蜗的价格约是进口耳蜗的一半,如果国产人工耳蜗能够在临床中得到普遍使用,整个费用会得到很大幅度的降低。

  近几年临床上使用国产人工耳蜗的越来越多,未来可能替代进口耳蜗,让更多的人获得恢复听力的机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