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11月02日> 总第1261期 > 10 > 新闻内容
退休了,干什么
卢 勤口述 健康时报记者 田茹 刘玫妍整理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02日  查看次数:  
   人物简介:卢勤,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因长期主持《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栏目,被亿万中国家长和孩子亲切地称为“知心姐姐”。

  七年前退休的她,如今依然在忙碌。走到哪里,她依然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知心姐姐。

  一见面,卢勤就自我调侃起来,“现在已经退休了,成了知心奶奶,但是大家还叫我知心姐姐,因为我还在关心孩子们的成长,还在从事教育事业,因此我永远年轻!”

  退休了,太好了!

  退休是每一个人都将面临的问题。辛苦操劳半生,突然闲下来,很多人都感觉到了不适应,以致于许多老人对“退休”两字充满了深深的敌意。

  但对我而言,我觉得应该是,退休了,太好了!

  为什么?

  上班的时候说太好了,是因为我们有很多的机会,可以做很多我们想做的事。退休了说太好了,是因为我们终于可以集中做自己最爱做的事了。用太好了的心态退休,就每天高兴得不得了。

  我退休前担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总编,要出报、出刊,还得管社里的事,看报纸看电视觉得这事儿不错,要想着我们也可以搞这样一个活动。因为这是我的责任。

  当我退休后,只是担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这一职务,出版总社那些事务工作就没有我的责任了,退休后我的责任就是,干自己喜欢的事,在他们需要时辅助他们,协助他们。

  有些老人退休后放不下,好像总看不上年轻人,我觉得后来人做得挺好,挺为年轻人高兴。该放下的就得放下,人一放下心里就高兴了。

  人什么都背着就很累,不是工作累,而是心累。

  退休了,精气神别丢

  不少老人退休后,人都邋遢了。

  常听到有人喊:“老王头你怎么不理发刮胡子了”。老王头回答,在家要什么好,谁看啊。而这往往就是退休前皮鞋都亮光光的老王。

  老人退休了,角色就转变了,但不能因此就没了精气神儿,不管不顾了。要知道,有了精气神儿,积极乐观,也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

  我生性“乐天派”,总想给别人带来快乐,在别人眼中总是充满了活力。

  有一次脚骨折了打了石膏,还被北京西城团委请去给辅导员讲课,他们的理由是:“卢老师,您的脚不能走路,可您的嘴还能讲课呀!”我只好架着拐“走”进会场,到台前一看,我笑了,桌子下放了一床大棉被,让我放脚用。

  这事儿不知怎么被浙江团省委少年部长俞能知道了,他说:“太好了!你这回有时间了!”硬是把我请到杭州去讲课。我是坐着残疾人用的轮椅上下飞机的,见了面,我对俞能说:“太好了,你让我享受了一次残疾人的待遇!如果不骨折,哪有这种体验呀!”

  我的好朋友、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和著名电视制片人杜禹来看望我,我们谈笑风生,开心极了。离开我家,敬一丹问杜禹:“咱们今天干什么来啦?”杜禹说:“看卢老师来了。”

  “卢老师怎么啦?”“不是有病了吗?”

  “什么病来着?”“不是脚骨折了吗?”

  “怎么没看出来呀!”

  我不建议老人这么拼命,但这种精气神儿却能让自己更快乐。

  退休了,干我所爱

  不少老人害怕退休其实是害怕自己闲下来。确实,人要有成就感,就一定要有事做,有事做才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才有幸福可言。

  很多人就问我,到底退休了干点什么,我不能具体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但我的观点是,退休后要干你所爱,干什么一定要和你的兴趣相关。

  我小时候就是因为看到《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栏目,就给知心姐姐写了一封信,知心姐姐给我回信了我才产生一个梦想,要当知心姐姐。而当我真的实现了这个梦想,我也真切感受到知心姐姐的价值,我的兴趣和爱好,就是把知心姐姐一直做下去,去帮助更多的孩子,让孩子在成长中就感受到成功。

  因此,报告会是我退休后乐此不疲的一件事。现在家长对如何教育孩子困惑很大,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比如孩子考了好成绩,你会微笑说“太好了,你的努力没有白费!”但要是考砸了,你怎么办呢?你也应该微笑说:“太好了,这回你知道自己哪不会了,成功经常躲在失败后面。”让孩子总是从积极的角度思考,孩子才能拥有快乐的人生。

  不过提醒老人,退休了,有事干切莫太忙碌。

  像我现在,基本每个周末都要外出讲课,自我感觉安排的事儿太多了,这样太累,对身体也不好。老同志尤其应该注意,要让身体与心力协调,当体力跟不上心力,一定要顺从于身。

  所以,我最近打算给自己的工作做做减法,给自己和家人留点时间。

  忙而不碌的状态才是退休生活最好的状态。

  退休了,要顾养身体

  我家三姐妹。二姐60岁退休,退休后到处旅游,走到哪儿都会写游记。而我大姐虽是学医的,但退休后因为活动受限就坐轮椅了。所以对老年人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身体。

  就像机器会磨损一样,年纪大了,身体也要省着使。比如东西掉了,腰不好就不要捡,不值,万一你一个转身动作,腰椎间盘突出可能就动不了了。床头放张桌子,起床时要借力用力,卫生间也最好安装护栏,脚底下鞋子不能滑。

  有些老人身体病了,心态就不好了,这点得向我妈妈学习。

  我妈临终前的一年,从床上摔下来,骨折了。她平心静气地躺在自家床上静静地调养。谁去照顾她,她都笑脸相对。每次医生来家给她看病,她总是和颜悦色地说:“大夫,您来了,麻烦您了!”然后说出很多感激的话。大夫们听了都觉得很意外,大家说,“有病的老人一般脾气都怪,瞧这老太太心态多好,那么通情达理!”

  楼上一位老奶奶也骨折了,却是整天在床上又哭又骂、不吃不喝,儿孙们慌成一团。听说我妈好得快,立刻派了三名“代表”下楼来讨教“妙方”。

  我妈给她们开了三个方子:“一、想得开。回去告诉你妈,摔也摔了,病也病了,怨谁也没用,三分治,七分养,好好养着,伤筋动骨一百天;二、吃得进。爱吃什么吃什么,爱喝什么喝什么,没有叫儿女给你买去;三、想得美。甭想那么多,老人有病,身边有儿女照顾,这就是福分,好好享受吧!”

  几位“代表”如获至宝,回去传达了妈妈的三条“妙方”。听说这“药”还挺灵,老奶奶听进去了,也想明白了。一样的病,人家楼下“老姐姐”比自己还大七八岁,却能想得开,自己有什么想不开的?于是她不哭不闹,也开始吃饭吃药了。

  人们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实,应该是“家家有本快乐经”。

  退休了,把孙子当拐杖

  退休了,老人们自然是愿意享受天伦之乐。天伦之乐,不是让老人带孩子,而是老人陪着孙子一起玩耍。

  虽然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但我的观点是,谁的孩子谁来带,教育孩子是他父母的事情,而不是老人的事情。所以儿媳妇教育孩子的时候我是不插手的,我也让她放心管教孩子。

  现在很多老人每天都陪着孙子,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却很少。孩子跟老人很有感情,却和父母感情不太好。这有些主次颠倒,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很多老人在照料过程中,对孙子过于溺爱,事事都替孩子去做,比如扫个地,孩子刚一动手,老人就说“我来吧,你不会。”这样只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老人应该把孩子当拐棍使,而不是给孩子当拐棍用。

  我经常让孙子帮我做事。孙子三岁时,有一次带他出去玩,因为我腿不好,要上台阶的时候,就让孙子轻轻扶着我,他这样做了之后很有成就感,回来一直说,“今天我扶着奶奶上楼梯啦”;东西掉了,我就让孙子帮我捡一下,他当游戏就做了,也很高兴。

  让孩子从小有成功的体验,这是当老人的应该提供给孙子的机会。切莫太过溺爱。而且,和现在的小孩在一起,很多时候需要平等在一起,听他倾诉。有个孩子给知心姐姐打电话,却不说话,就是吹气,然后知心姐姐也跟他吹气,表示承认他的存在,慢慢地孩子他就笑了,然后他才慢慢说出来。

  退休后,学习不能停

  我喜欢接触很多新鲜事物,新鲜的思想。我很爱学习,爱看报纸电视网络。退休以后不能不学习。有些老年人在回忆中生活,年轻人听一遍就够了。老人要不停更新自己的思想和内容。

  法国图卢兹老年大学的座右铭是:“停止学习之日,即是开始衰老之时。”

  我的中学老师胡筠若,就是很爱学习的人。她65岁还开始学外语,为周游世界做准备。她到了80岁依旧天天看书,读蒙田的《随笔集》等各种专著,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

  最让我值得敬佩的一点是,在她七十多岁时,就开始仔细打理起自己“上路”前的“行装”,她写了遗嘱,把她的“身后事”做了简单交代。并把家里的财务资料如存折、国债券、房产证等整理一清,妥当存放,这样做,即便在某天突然离世,女儿们也不会一时找不到而多费工夫。

  趁着记忆力不差的时候,她把两个女儿从孩提时的照片都放入相册并做了背景说明,把全家的合影按年月加注解摆放入册。

  每次外出旅行,都会把家门钥匙放在同楼一位好友家,把屋子打扫干净,以防旅途出现意外,不至于因她不在而打不开门。

  她把家中不需要的东西都统统扔掉,次次清理,算是做好告别人生的演练。我觉得她就是“从容不迫地迎接死亡”的典范。

  而在这些准备之后,她又行走了8年旅游了38个国家,又相继出版了《瞧!我不怕暮年远游》、《再老也不怕》等书籍。每次见到她,自己也都有新的收获。这是我的老师,我的榜样。

  2015年10月25日,敬爱的胡筠若老师与世长辞。她己经把她一生的爱奉献给了她的孩子、她的学生,自己安然地走了,享年81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