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阅读
危险的
“礼物”
超声波,是一种既可杀死肿瘤细胞又能碎石杀毒的能量,超声检查技术进入临床50多年时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产前畸形筛查的能力和范围,也未见明显的人身伤害证据,但仍不足以证明其绝对安全,对胎儿眼睛、脑部等脆弱娇嫩的对象更需谨慎。
火热的
“生意”
如果按照每年1600万新生儿人数来计算,在私立机构做一次四维彩超1200元,理论上讲这将是一个高达190亿元的潜在市场。巨大需求背后,无数机构瞄准商机,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做起了超声“生意”。 暗藏的
“风险”
2014年12月,美国FDA发出声明,强烈反对给胎儿拍照片。超声波可以使人体组织升温,某些情况下还可产生非常小的气泡,而这种升温和小气泡,可能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同时,与成熟组织相比,处于活跃分化期的组织更容易受到损伤。
国外的
“禁令”
2002年起,美国法律就明确规定,无论是父母、医疗供应商还是经销商都不得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对胎儿使用超声波照射。美国FDA也提出,为制作“留念胎儿录像”而推介、销售或租用超声设备属于未经批准的医疗器械使用行为。超越意识职责而将超声诊断设备用于这类用途则可能触犯联邦法律或法规。 一项在公立医院被严格控制使用的胎儿超声检查,却在许多私立医院甚至摄影机构里,被用作商业化的胎儿拍照。
在过去十年间,国际上众多权威组织和监管部门相继发出声明——四维彩超被禁止用于非医学目的的胎儿留影,而在国内却显现出泛滥之势。
对于很多孕妇来说,留下孩子在腹中的影像,是给宝宝出生后的第一份礼物。可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一份有着安全风险的危险“礼物”。
需求火热——
一个高达百亿的潜在市场
近日,怀孕24周的小瑾(化名)在北京一家私立医院做了四维彩超检查,她拿到一张宝宝的彩超照片,一张动态的CD光盘,还有两份检查报告,整个“套餐”价格1200元,这一费用是公立医院普通产前超声检查的5倍。
小瑾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常规孕检在公立医院做过,发育一切正常,到这家私立医院的目的就是想给宝宝拍照片。整个检查过程半小时,医生态度很好,会带着准妈妈一起看宝宝的脸、手和脚,还允许家属进来一起观看。
对于孕妇来说,用四维彩超提前看见腹中宝宝几乎成了一种“流行”。在一家专业育儿网站社区中,“四维彩超”一词被频繁提及。孕妇们会交流哪家医院做得更好,还会有人将刚拍的彩超照片分享出来。
而在超声科的专业医生眼里,这种行为却暗藏风险。
超声波,是一种既可杀死肿瘤细胞又能碎石杀毒的能量。超声检查技术进入临床已50多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产前畸形筛查的能力和范围,也未见明显的人身伤害证据,但也仍不足以证明其绝对安全,对胎儿眼睛、脑部等脆弱娇嫩的对象更需谨慎。
四维彩超是超声检查的一种,医学上更准确名称叫“实时三维超声”,因其在三维基础上多了一个时间维度参数,能够获得动态的图像,在临床上只是常规产检的补充。而正因其立体动态成像特点,相较传统超声检查,四维彩超更多被用作商业目的的胎儿写真,实际上已经超出医疗用途。
如果按每年1600万新生儿人数计算,在私立机构做一次四维彩超1200元,这将是一个高达190亿元的潜在市场。巨大需求背后,无数机构瞄准商机,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做起了超声“生意”。
北京宝岛妇产医院网站介绍:“宝岛引进世界先进的美国GE-E8四维彩超诊断仪,可直观、立体、多方位观察孕妇宫内胎儿活动像、生长发育情况,将胎宝宝的模样和动作制作成照片或VCR,成为‘宝宝出演的第一部微电影’。”
该网站还会暗示:“想看男孩还是女孩,据说,医生会回避拍宝宝的下半身。但是,我还是有点心存侥幸,万一……”
除了医院,一些摄影机构也纷纷加入。在北京一家名为“孕自美”的摄影工作室网站同样出现这样的宣传:“引进美国GE高端四维彩超设备,专有胎儿模式控制功率和热量,既可给成人拍又给胎儿拍,还可提供上门服务。”而这样的摄影服务,孕妇在天猫等电商网站也可轻易购买到。
超声专家担心,这种非医学用途的超声使用,不仅存在非法鉴定性别之嫌,更关键的,是将胎儿置于了更高的安全风险中。
安全风险——
过度使用或影响胎儿发育
关于风险问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超声科主任李建国明确表示,常规的产前超声检查对排畸非常有必要也应该提倡,但过度使用,声功率过高,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就可能对胎儿发育造成潜在影响。而这种影响也许是缓慢的,要经过几代人才能够被发现。
2014年12月,美国FDA发出声明,强烈反对给胎儿拍照片,生物医学工程学Shahram博士说:超声波可以使人体组织升温,某些情况下还可产生非常小的气泡。
而这种升温和小气泡,可能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由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牛凤岐教授等人撰写的文章《胎儿超声检查安全性的国际最新阐述及实践指导》指出,胎儿生理体温比母体高0.5℃,如遇孕妇发热,甚至无需超声辐射,胎儿体温就已经很高了。同时,与成熟组织相比,处于活跃分化期的组织更易受到损伤。基于这些考虑,哪怕目前并不能完全证明发热和小气泡的确凿危害,也绝不能掉以轻心。下转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