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兰平,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院长、结直肠肛门外科主任医师
钱家鸣,中华医学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王化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李恕军,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精彩阅读
2007年9月12日,安倍第一任期不到一年时间,就宣布辞去首相职务,原因竟是“肚子痛”。当时,一些不明真相的日本媒体还曾认为安倍“耍公子哥脾气”。后来人们才慢慢知道,这位“任性”的首相真的病了。
由于易反复、难治愈,溃疡性肠炎治疗周期常需要两三年甚至更久。少数人病情较重,多年不愈,患肠癌风险是正常人的5~10倍。病变范围越大,炎症急性期时间越长,癌变风险就越高。患病20年后癌变风险可高达10%以上。因此,如果是10年以上不愈的溃疡性肠炎,就应被视为“癌前疾病”,要密切观察随访和治疗。
目前溃疡性肠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和生物免疫制剂等。美沙拉嗪即水杨酸类药物,如今是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规用药。遗憾的是,一部分患者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耐药。生物制剂靶向治疗价格昂贵,而类固醇药剂会引发面部浮肿和抑郁症的副作用。
从2007年以“肚子痛”为由辞去日本首相,到2012年再次上任,安倍晋三的健康状况一直受媒体关注。在今年10月日本内阁改组记者见面会上,浮肿、黑沉的脸色再次引发人们猜测。
实际上,这位工作时频繁“跑厕所”的首相,从17岁患病,至今年已被溃疡性结肠炎折磨了45年。而这种病情反复、难以治愈的“富贵病”,同样正在困扰越来越多的国人,其中一成的人甚至会在十年后开始癌变。
一天如厕30次,提前计划出行路线
“得了这个病真的很痛苦。”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钱家鸣教授将溃疡性结肠炎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好比肠道变成了一根硬“管子”,无法再吸收水分,也不能正常运送排泄物,常常会让人十分尴尬。
据日媒报道,安倍病情严重时一天要跑30次厕所。外出站台助选,工作人员要先行确定路线,特别是途中厕所位置。国会开会时也是频繁中途离开,导致在野党屡次发问时找不到他人在哪里。
2007年9月12日,安倍第一任期不到一年时间,就宣布辞去首相职务,原因竟是“肚子痛”。当时,不明真相的一些日本媒体还曾认为安倍“耍公子哥脾气”。后来人们才慢慢知道,这位“任性”首相真的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溃疡性肠炎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肠黏膜反复发炎,会出现腹痛、便血、便脓,严重的一天上几十次厕所,有的还会休克。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院长、结直肠肛门外科主任医师兰平介绍,因为长期腹泻,一般的溃疡性肠炎患者还常伴有营养不良和贫血,严重影响生活,安倍的情况还不算是最差的。
在美国,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大约为10~20/10万,但患病率可高达60/10万,原因就是此病易反复。国外肛肠科医生对溃疡性肠炎的研究已不亚于肠道肿瘤。而在中国和日韩等国家,溃疡性结肠炎的患病人数正与日俱增。
兰平教授说,溃疡性肠炎某种意义上是种“富贵病”。过去,我们吃粗粮多,这个病在东方国家反而出现得少。而现在,我们饮食越来越西方化,吃高油脂食物多,肠道疾病发生渐渐“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目前病因虽不明,但遗传因素、环境、高油脂饮食、自身免疫力缺陷等都是发病因素。
17岁患肠炎, 61岁癌变
今年年初,日本《邮政周刊》爆料,安倍突然把擅长治疗肠炎的主治医生日比纪文换成肿瘤专家高石官均,让外界怀疑可能是安倍的肠炎恶化,转为肠癌。
作为跟日比纪文教授常年有研究往来的医生,钱家鸣教授推测,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日比纪文退休,另一方面也不排除由于长期的溃疡性肠炎出现病情变化。
钱教授说,20~40岁的年轻人是该病的主要人群,且易反复、难治愈,治疗周期需两三年甚至更久。大多数人可通过正规治疗控制症状,但少数人病情较重,多年不愈,且患病超过10年后患肠癌风险增高,是正常人的5~10倍。
安倍情况正是如此。据《日刊现代》杂志回顾,现年61岁的安倍在初中三年级时,一到考试高压季就会出现腹痛腹泻的困扰,而直到20几岁大学毕业进入神户制钢公司后才被确诊溃疡性肠炎,此后便一直被这个疾病困扰。
为此,安倍甚至还回顾和感叹过自己走过的艰难人生,在《朝日新闻》上连载的《迈向70岁的首相》文章中,还记载了安倍母亲洋子反对儿子在2012年参加自民党党首选举的事情。
兰平教授表示,大肠癌发病率方面,欧美一直高于亚洲,但近几十年来,大肠癌发病率在亚洲连年增长,甚至一线大城市与欧美持平。以中山六院所在的广州为例,2013年广州市疾控中心发布的广州肿瘤疾病谱中,每10万广州人就有7人罹患大肠癌。
病变范围越大,炎症急性期时间越长,癌变风险越高。患病20年后癌变风险可高达10%以上。因此,若是10年以上不愈的溃疡性肠炎,应视为“癌前疾病”,要密切观察随访和治疗。图自《南国都市报》,下转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