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生儿子写作文称“连狗都讨厌爸爸”》的博文引爆网络,随后一项1.6万人参与的在线调查结果,再度引发医护群体哀声一片:97%的医护人员都不同程度的感觉陪伴孩子时间太少,亏欠孩子。
而前几天,复旦一位36岁医学硕导的病逝,又引来医生群体哀叹,“医生行业最高危、最苦逼、最无人疼!”这样的抱怨总是声声入耳,这样的情绪也是久久不散。加之总不时在网络上跳出的血淋淋的伤医事件、足够闹心的医患纠纷,泪眼婆娑的辞职信……医生这一行业似乎沦落到了最委屈、最无奈、最无望的境地。
是这样吗?
暂不说屠呦呦的青蒿素拯救数百万遭受疟疾的苦难人类、并斩获诺贝尔医学奖的伟大;暂不论在非典战役、汶川地震、天津特大爆炸事件中“白衣战士”义无反顾的决然;也不议坚守雪域或边陲的“索道医生”“马背医生”等被誉为“最美医生”的坚守……不妨先回到你再熟悉不过、天天为此忙碌的手术台、病床、诊疗台前,那里承载着你最初从医的梦想,你的华发也就是在这里慢慢爬上两鬓。
“很难得遇到这样的病例,肿瘤位置这么深,与动脉粘连这么紧,我们还是很小心的把肿瘤剥离了”、“我们似乎要绝望了,家属也都准备放弃了,但是在第五次复苏时病人终于出现了生命迹象”、“今天我很走运,患者也很走运,仅仅0.1毫米的微小病灶胃镜下被我们发现了”……
医生的朋友圈里常常晒着这样的心声,获无数点赞的背后诚然有太多辛酸,但我们绝不能停留在辛酸的哀怨中。透过辛酸,可以看到的是唯有医者能够特享的、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成就感。
医者从心底里渴望社会多一分理解,不要总去苛求医者们抛家舍业忘我工作,医生是人;不要总去苛求医者们必须妙手回春创造生命奇迹,医生不是神。这固然没有错,但不要忘记,在内心深处,还有同样亟需拯救,却常常被淹没的医者成就感!而她,原本就住在医者的心里。
医改的进程或许不够令人满意,但可以看到的是政府正在努力用取消药品加成提高服务价格的方式,打破“脑体倒挂”的窘境,也正在试图用分级诊疗的模式来改变大型公立医院人满为患的决心。
社会各界也对医务工作者有了更多的包容,看待医院、医患之事也越来越冷静客观。这些进步应该被所有医者看在眼里。而在医学这条本就艰难的路上,带着幸福感前行,或许能领略到更多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