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10月12日> 总第1255期 > 01 > 新闻内容
屠呦呦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余建斌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2日  查看次数:  

  这个国庆,出现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大屏幕上的一张“中国面孔”,让国人振奋。北京时间10月5日,85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上的卓越研究,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死亡率,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诺奖既是对这一成就的褒奖,更是对科学家们智慧与心血的回报。而实验室里千回百转后柳暗花明那一刻的惊喜和满足,或许也会比不曾奢求的荣誉更恒久。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结了多年以来国人的“诺奖情结”。回头再看,这一情结的熨平,还有更多值得咀嚼的地方。

  屠呦呦的获奖,无疑能增强我们这个时代科学家们的自信心。40多年前,科研人员与世界交流不多,可供查找的文献很少,在相对简陋的条件下,还能作出如此重要的原创突破;40多年来,中国科研人才的积累厚度、科研条件的优越程度、全球合作的深度广度,不断水涨船高,许多领域已经赶上甚至领先国际水平,有理由相信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屠呦呦”。

  屠呦呦也让人看到,无论是诺贝尔奖还是SCI论文,或是《科学》等国际刊物,都只是一种评价手段。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坚持学术方向、坚定学术追求、坚守学术信仰,没必要妄自菲薄。有些人怀疑“诺贝尔奖有没有照顾中国人”,这种缺乏信心的表现已经不合时宜——科学大奖不会照顾任何人,只要有足够的资格,自然就会被关注到。

  科学无法严格地用投入去预测产出,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就能创造出新事物,也很难按部就班达到预定目标。科学的通途有很多走法,无论头衔和身份,无论领域和方法,“科学家”才是唯一的、纯粹的标签。

  对这些科学家来说,更灵活、更多元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至关重要。最近出台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就明确,“研究制定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办法,……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类似导向和举措,无疑能让有志于献身科学的人坐下来,让被浮躁之风袭扰的学术界静下来。

  整个世界都在感谢青蒿素和科学。中国科学家也要感谢屠呦呦,有没有能力、是不是拿到诺贝尔奖,已不再是个心结,正可迈开步子、自信前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