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09月28日> 总第1253期 > 16 > 新闻内容
防猝死有个1.5级预防
健康时报记者 李桂兰文/图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28日  查看次数:  
   相关阅读:2015年9月17日~19日,每4年举办一次的世界心律失常大会——WSA2015在中国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这也是中国大陆首次举办心律失常界“奥林匹克盛会”,世界各地的心律失常著名专家和学者齐聚北京,分享心律失常领域的最近研究进展,切磋技艺,开展合作。

  心脏性猝死是非常高发的一种全球性致死性疾病。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被普遍接受并应用的是一级预防标准,这是针对未发生过心脏猝死的高危人群实施的预防。但因为观念和医保问题,我国一级预防的推广,任重道远。

  在本届大会上,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澍提出,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应推行1.5级预防标准,即在一级预防人群中找出更加合适的患者植入ICD。

  ICD,即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直径5厘米左右,专门用来对付心脏性猝死。当患者发生室速或室颤时,ICD自动选择合适的方式包括释放有效电击进行治疗,只需要10秒钟,就可及时挽救患者生命。但目前来看,心脏性猝死的防治,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我们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人群54万,但是ICD安装数量才两千多例。”张澍教授这样介绍。

  世界心律失常学会主席、欧洲心脏病学会前任主席Panos E.Vardas教授也说,目前中国每百万人口安装心脏起搏器仅为38台,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800到1000人。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心脏再同步除颤器(CRT-D)这些较高端的医疗技术使用的差距则更为明显。

  当然,中国对心律失常疾病的防治发展态势是好的。“以去年为例,中国对心律失常的介入(导管消融和植入器械)诊疗病例数大概在17万人次左右,其中起搏治疗大概在6万人次,房颤的导管消融在2万5千左右,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的心脏性猝死领域,还有很大的差距。去年按ICD来算,大概2000多例,和每年54万猝死人群比,差距甚远。”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黄从新教授如是说。

  对已经发生过心脏骤停(猝死幸存者)的患者来说,植入ICD是我国心血管病防治指南中,针对心脏性猝死的二级预防标准和措施。

  张澍教授指出,同时,一级预防标准和措施中,也明确说到通过临床诊断,发现潜在的高风险患者并尽早植入ICD。

  张澍教授认为,ICD一级预防患者如果同时具有以下危险因素:非持续性室速、频发室早、EF较低、晕厥或先兆晕厥,目前初步的发现认为这些患者发生SCD的风险与二级预防者风险相当,应该优先置入ICD。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