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09月24日> 总第1252期 > 20 > 新闻内容
肿瘤过度医治原因何在
健康时报驻空军总医院特约记者 宋英杰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24日  查看次数:  

“过度医疗”是指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疾病超出了客观上应该进行的极限尺度和范畴的治疗行为。目前,肿瘤治疗由于投入高(金钱)、回报风险较大(治疗效果),就更容易陷入“过度治疗”的怪圈。这里面,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医院、医生和患者。
医院要存活。现今,大多数医院从几十年前的依靠国家“供给”的事业型转变为“自收自支”的企业型。因此,为了生存大多数医院科室都必须要完成一定的经济指标。这就在客观上造成医院在医疗以及相关服务收费上“超标”现象的发生。
医生难公允。客观说,在现有的环境下我们的医生也很难公允做事。一是他们的收入不高,工作压力大、风险性高,特别是医生的收入往往也和科室收入挂钩,加之有的药品、医疗用品等供货商也和医生之间形成灰色利益链条,从而使一些医生为自身收入而“昧心”给患者以过度治疗。
还有另外一面,过度治疗往往指的是治疗意义不大或者没有意义,甚至还要付出更多,对病人带来伤害更多的治疗。尤其是对癌症患者来说,要让患者及家属明白“治疗不等于治愈”的道理并不容易。但医生应该让癌症患者和家属清晰认知、准确了解、详细掌握。否则在患者方面的压力下,过度治疗也难避免。
患方难理性。再来说说患者及家属的因素。患了癌症不想死,病人及家属想求得医治的现实,无论多晚都想治——客观上的这种强大的治疗愿望,我们经常会遇到,患者及家属哭哭啼啼来求你,就怕你不给他治。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医生和有社会责任担当的医生,在这种情况下,要首先向患者讲明,治疗不等于治愈。治疗要给病人带来有意义的治疗,无意义的治疗,或者对治疗说不清、疗效说不准,甚至带来更大伤害或副作用时,要敢于说不,拒绝治疗。
我们医生不能完全满足患者的要求,因为医患信息不对等,患者的要求是美好的,但事实不是这样,医生掌握最佳医疗信息,了解治疗过程的最后结果,要敢于在患者面前说不,因为这种治疗对患者并没有好处,甚至带来害处,要明白拒绝也是一种帮助。   相关阅读


2010年10月,健康时报3版刊发文章《过度医疗 度在何方?》,调查并探讨了“小病大医”、“防御性医疗”等医界长期存在的问题,引起社会关注。
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陈昶屹在六年工作中,接触过很多人都想不到的过度医疗案。
比如三岁的孩子,在玩耍时误吞了一只笔头,医生却大笔一挥,让做200多个入院检查项目……重感冒的年轻人去医院,医生除了给他测体温、查血,还给开了X光、脑CT、核磁共振、彩超等……过度医疗确实防不胜防。
“小病大医”是过度医疗的一个重要表现。然而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并不全是医生的责任,人们不论大病还是小病,都喜欢一窝蜂地拥向大医院,不仅加剧了过度医疗,更浪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
再加上患者的“患病求好”心理,又可能迫使医生进行“防御性医疗”,因为医生今天面对的患者,明天很可能与之对簿公堂。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