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09月14日> 总第1249期 > 07 > 新闻内容
悲观也是前行的动力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袁丽华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14日  查看次数:  
   “如果你认为自己每次都会赢,那你只会失望。如果你小心翼翼,并且做了该做的事情,就会意外地获得正面结果。”英国最著名的赛马训练师纳特如是说,他更相信悲观。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乐观当成是走向成功的思维方式,殊不知,悲观的负性思考也同样可以成为走向成功的通道。当大家都在忙着年中休年假的时候,小方却还没有任何打算,“我这哪分得开身呀,业务压力那么大,得加把劲呀。” 一如既往地忙于工作,甚至比平时更加班加点。

  在职场上,像小方这样总是带着一种危机感、甚至带着一些悲观情绪的人,着实并不罕见。传统的管理宝典往往鼓励人们成为乐观主义者,用欢乐而无畏的情绪感染和鼓舞整个团队;但管理者很容易忽视悲观情绪的意义,更有甚者,将其视为一种会破坏团队热情的污染源。事实上,悲观的情绪色彩很可能比乐观主义更具有生存适应性。

  悲观情绪之所以具有适应性,是因为悲观者对外界环境压力和危机更敏感,因而常常会提前做一些准备,未雨绸缪。危机感是人类以及其他动物在优胜劣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赖以生存的心理基础。它能帮助人们调动身体和心理能量,全力以赴,取得较高的绩效。

  比起乐观者,悲观者的人更容易将事情的细节纳入思考范围,因为他们会担心“每一点”的失败。比起乐观者,悲观者更容易有持久的耐力。因为对困难和挫折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发生的一切不过是“预料之中的事”。而这种对现实的接受心态,也使得他们能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事情的解决上,而不是做无谓的挣扎和抱怨。

  当然,受负性思考方式的影响,悲观者常常会无端地放大很多负性事件,从而让自己陷入恐惧和不安中,将自己“吓坏”。但是如果具备了将担忧具体化的能力,悲观者则会冲出恐惧的束缚,避免精力的损耗。学会与自己对话是将问题具体化的好方法,每天给自己半个小时安静的时间,做自己的对话者和倾听者,问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

  比如,当因为恐惧而不敢做一件事情时,可以问自己究竟害怕的是什么?是什么事情让你害怕?是害怕事物本身的失败还是害怕别人的评价……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需要解决的其实只是一个问题,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困扰。

  相关阅读

  防御性悲观者懂调整 悲观者抱怨风大,乐观者期待风停,而防御性悲观者会调整风帆。防御性悲观是指在过去的成就情境中取得过成功,但在面临新的相似情境时仍设置不现实的低期望水平并反复思考事情的各种可能结果。防御性悲观是一种预测消极后果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的心理策略,也是一种成功的应对策略。这一应对策略完整过程包括:悲观预期、心理演练、制定计划和付诸行动。(张超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