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河南电视台报道:8月30日开封暴雨,路面积水成河。一名60岁老人骑电动车涉水时不慎倒地,在水中不停挣扎,多名路人上前围观后又退回。三分钟后,老人被另外一群路人拉出,可惜却已没了生命体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管是怎样的理由,面对倒地老人而不施以援手,道德上总不是光彩的事。虚化的道德谴责,无助于挽回生命,以下两重现实,却值得我们警惕:
一是中国已进入“超级老龄时间”。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据预测,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二是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大约有30%的65岁以上老年人会发生跌倒,15%发生过两次以上,其中30余万人死亡。跌倒死亡是65岁以上人群因伤害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可见,中国的老人越来越多,人越老跌倒的概率也越大。如果“见倒不扶”成了常态,老人的每一趟出门,不啻于性命攸关的冒险旅程。
这些年,摄像头也有了,“委屈奖”也发了,老人意外险也开卖了,不少城市还在研究见义勇为的责任豁免……但为什么还无法为搀扶义举撑腰?
原因可能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基础的道德要素,确实撞到了转型期的“腰”。道德的重建,良知的回归,是个不容规避的话题。二是很多人的“怕”与“担心”,未必全然归于道德低下,也不排除一种现实的可能——“不会扶”,所以“不敢扶”,担心急中添乱,害怕好心变坏事。
客观地说,扶老不单是个勇气问题。早在2011年,原卫生部就公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明确提出“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其中的具体指导也值得普通人学习,如“意识不清,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有呕吐,将头偏向一侧,并清理口、鼻腔呕吐物,保证呼吸通畅”;“询问是否有剧烈头痛或口角歪斜、言语不利、手脚无力等提示脑卒中的情况,如有,立即扶起老年人可能加重脑出血或脑缺血,使病情加重,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此外,腰椎损伤及骨折等情况,也不宜贸然移动。
总而言之,它是在教大家怎么做,而不是鼓励大家旁观袖手,见义勇为的同时,更要见义“智”为。
在一些伤害预防起步较早的国家,已经对预防老年人跌倒的教育、环境改善、工程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干预。2005年,美国国家老年委员会(NOCA)还发起了一项预防跌倒的国家行动计划,随之建立的Fall Free联盟至2014年已有70多个成员组织。
于此而言,我们仅有“技术指南”还不够,如何让这些知识与技巧内化为生存常识、让跌倒干预技能成为公民素养的组成部分,依然“路阻且长”。
一句话,扶老人需要良心,更需要到位的技术与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