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08月31日> 总第1245期 > 14 > 新闻内容
ICD防心脏性猝死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王培文 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特约记者 杜巍巍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31日  查看次数:  
   受访专家:

  黄从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房颤动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宿燕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田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房颤中心副主任。

  “猝死”,尤其是心脏性猝死近年来屡见不鲜,发病率也接连攀升。据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黄从新教授介绍,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人数高达54万,但抢救成功率却不足1%。

  其实,心脏性猝死是可以预防的,黄从新介绍,由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脏性猝死,安装ICD——植入心脏埋藏式复律除颤器,是目前临床预防心脏性猝死最为有效的方式。

  ICD是种体积很小且能够植入患者胸部皮下的医疗设备。它会全天候自动识别患者是否发生了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并通过电脉冲或电击来进行转复治疗。陈旧心梗病史和室壁瘤患者伴有晕厥现象或左室射血分数低下,或有很明确的室速发作,这些都是需要植入ICD的指征。

  尽管植入ICD可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但2013年全国植入ICD的仅2000台。个中原因,与国内医保政策有很大关联。由于当前医保政策对ICD植入的报销比例过低,使得病人因个人承担费用过高而选择放弃。

  “ICD植入的手术费用大概在10万~15万,就目前北京市医保政策来看,能报销的费用只有三万多。对一般人来说,费用相对高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房颤中心副主任田颖介绍。而不少患者是在心脏性猝死发生后才接受ICD植入,而发生心脏性猝死后能死而复生并有机会接受ICD植入者寥寥无几。

  植入ICD可以大大降低心脏性猝死风险,但植入ICD后并不等于疾病治疗的结束,要同时坚持原发病的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医师宿燕岗介绍,植入ICD后第1月、第3月、第6月都得回访检查,此后每半年复查一次。如有放电不适、放电无效或反复放电,出现胸闷、心悸、眩晕、黑曚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相关阅读

  心脏性猝死有个1.5级预防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张澍教授介绍,他们在一级预防患者中做了一些研究,在心脏功能严重下降(心脏射血分数下降35%)的情况下,发现有四类患者猝死的风险会大大增加: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短阵室速患者、曾发生过晕倒的患者、心脏射血分数只有25%左右的患者。“在国际上通用的一级预防的基础上,如果有上述四个指标当中任何一个,就应立即为其植入ICD,这些患者10个人有可能有7个能获益。”

  (详见健康时报总第1116期16版《植入除颤器可防猝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