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08月27日> 总第1244期 > 20 > 新闻内容
我们经历的天津港爆炸
健康时报综合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27日  查看次数:  
   凌晨两点敲定采访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胡丹萍:接到采访任务是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此前我的手机、电脑已经被悲伤和祈福刷屏了。

  然而采访不是很顺畅,最难的环节就是采访在一线救援的医生。8月14日下午17点32分,我几乎是同时给在天津支援救治的两位医生发信息,希望可以联系采访。很感激两位医生,虽然很忙但都及时回复了我:“好,但是我马上有手术,晚些再联系。谢谢!”“晚些打电话吧,现在比较忙。”

  说实话,采访中最怕见到的回复的是“晚些时候”,晚些是多久?也许是晚上八点半?不想给医生添乱,但又怕错过来电,期间,我不敢出去吃饭、不敢洗澡。到了晚上十点,我小心翼翼地问两位医生是否有时间了,依旧是“稍等”。晚上11点,电话突然响起,接通后传来了医生疲惫的声音:“刚刚从手术台下来,目前接收的病人情况都还稳定……”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医生给我介绍了一线的救援情况,然后又投入了新的抢救中。

  稿件需要的材料依旧不足,另一位医生的回复是“还有两台手术,估计得半夜了,唉”。一个“唉”字让我感动又愧疚,在一线抢救的人员,用自己的不眠不休与死神对抗,把伤者救回。于是,我告诉医生:“我等您,任何时候。”直到8月15日凌晨1点53分,医生告诉我手术刚刚结束,白天有空可以接受采访。至此我终于可以安心入睡。

  身体救治之后是心灵安抚

  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赴天津救治专家西英俊:8月17日一早,我接到天津泰达医院的电话,说有一女性伤者,几天来一直反应迟钝、木讷、记忆力下降,结合各项检查,科室进行了会诊,排除了脑器质性损伤。来到病房,只见她毫无表情地躺在床上,对外界无任何反应。我知道,经历大的灾难后,一些人陷入了震惊阶段,像这位伤员这样出现茫然、反应慢、木讷、无语、记忆力改变,这都属于常见表现。

  我们坐在她的床旁,说一些家常话、鼓励话,慢慢的,伤员被关怀和温暖所感动。我们随后对她进行了心理干预治疗,随着催眠状态的导入,我们小心地用语言还原了爆炸情景,当伤者显示出惊恐害怕的反应时,心理专家紧握她的手,并适时地给予语言的支持和安慰,使她感觉到有人帮助,有支撑的力量。接下来,几天来一直消极卧床的她,要求下地走走。伤者的表情随着治疗的进展逐渐放松了,与之交谈也顺畅多了。

  看着这名伤员的变化,我愈发地感觉到,当事人经过大灾大难,安全感完全丧失,恐慌惊悸。这时她需要社会支持,需要温暖环境,需要有人迷津指导,心理治疗师应该发散温度、支撑信念,带着当事人自我修复走出困境。危机就是危险与机遇的并存,只有尽心尽力帮当事人摆脱困境,才能让当事人内心平衡,增加自我掌控感,早日修复创伤。

  当地的医护人员也是爆炸的受害者。近日我干预的一位当事人就是一名医护人员。这位同行是在同事的建议下,半推半就地来到我面前的。她说自己的家没了,多年攒钱买的房子也没了,一切都成了泡影,她感到悲观、失望,情绪很低落。我对她的处境表示理解和同情,耐心地倾听了她的诉说,了解她更多的内在困惑。女医生渐渐平静下来,从拒绝到愿意接受进一步治疗。

  这个案例,让我对爆炸事件中日夜奋战的同行们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需要足够的支持和心理援助。我赶紧把这个情况反馈给医院,下午就为医务人员做了“危机与危机应对”的讲座,告诉大家什么是危机、危机的表现、怎样看待危机,并提示大家客观看待目前发生的一切,提升视角、转变态度、充满乐观地迎接挑战。”

  我给红会捐了款

  北京市西城区读者万琪:8月13日一早,我被闹铃叫醒,习惯性地打开手机。一条微信蹦了出来:“爸、妈、姐姐,天津爆炸了,是化学品,不知道会不会污染空气,你们出门记得戴口罩。”这是我在外国留学的妹妹的留言。我赶紧打开新闻客户端,果然,头条就是天津发生爆炸事故,事故看起来还不小的样子。朋友圈里,不少人在转发。一些天津的朋友更是言辞担忧、悲痛。一时间,我的心情也沉重了起来。

  更多的报道扑面而来,爆炸视频、现场航拍、幸存者口述……对爆炸事故了解得越多就越觉得触目惊心,也更加为天津揪心。当然,年近30的我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力,倒是没有被一些谣言吓到,也选择性地屏蔽了一些没有坐实的报道。以前汶川地震的时候,我和好友不仅参与了学校组织的祈福,还各自捐献了自己的爱心。这次我没有在朋友圈里祈福,因为觉得都在心里了,通过短信捐款方式给天津红十字会奉献了一点心意。

  期间看健康时报关于爆炸的报道,没有华丽的词藻,都是实用的防护和医疗知识,很朴实很好。总之,健康平安第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