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举办的轻松释放“肠”情绪媒体沙龙上,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孙晓红介绍,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胃肠道功能性病症, 目前在中国的发病率在10%~15%左右,确切致病机制现阶段还不明确。这种病通俗点说,就是肠道闹脾气了。她解释,类似症状有常腹胀、腹痛,一紧张或者一吃刺激性食物就会腹痛,去厕所排便后缓解;有的人大便干硬,排便费力,或者呈现粘液状,总感觉没有排干净;也有的人反复腹泻,或者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出现这种情况的人大部分去医院就诊,做便常规、尿常规、血常规、生化检查,结果都正常;有人甚至做了结肠镜、结肠CP等检查也没有发现异常,从检查报告上无法解释腹部不舒服的症状。
孙晓红说,通过一个小测试可初步自我诊断。
是否存在腹痛或腹部不适反复发作,而排便后症状改善;紧张或焦虑时,是否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同时伴有粪便外观改变;以上情况是否已经持续超6个月;最近3个月内每月是否至少发生3天。
如符合四条,可初步确诊患上肠易激综合征。
从饮食上来看,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品和奶制品等不当饮食会成为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的诱因,诱发或加重肠易激综合征。心理因素对胃肠道功能也有显著影响,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都可能引发肠易激综合征。而患者在病症发作期间情绪不稳定也会加重病情。
孙晓红提醒大家,肠易激综合征其实无法完全彻底治愈,是一个长期病程,会经常反复。“有些病人问,大夫你给我用药之后我这辈子都能不再犯吗?我告诉他,目前我们不太可能做到,我只能让你暂时缓解。每个人发病情况不同,针对不同的病症进行对症治疗,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症状,帮助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孙晓红说。
由于每个人的发病情况不尽相同,医生需要帮助病人找到他引发疾病的因素到底是什么——食物、心理还是肠胃动力导致。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症状和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如果是比较轻的患者,建议调整饮食与作息;中度患者如日常生活已受到影响,则需采取药物治疗;非常严重的患者,除了药物以外,还会对他进行心理方面的干预,不过这样的病人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