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08月13日> 总第1240期 > 20 > 新闻内容
儿科医生捉襟见肘是重疾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王媛媛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13日  查看次数:  
   编者按:《激励不对路,谁会来当儿科医生?》(8月10日头版)一文刊发后,我们收到了一些医界同仁的反馈。有人说“话题不错,事实如此”,有人说“还可以讲得更深些”。儿科医生王媛媛发表在丁香园微信公众号(DingXiangWang)上的文章《为什么儿科医生越来越少》就引起了共鸣,我们来听听她的观点。

  早上刚刚到达重症观察室,便听到领导在紧张地调派人手,因为一名医生生病请假了。在急诊,尤其是儿科急诊,几乎是一人一档班,序贯上班,一旦有人请假,当即便不可能调出多余的人手,只能从其他科室调派人员。

  这便是现今多数医院儿科的最真实情况,简单的原因则是医生缺乏,尤其是儿科医生,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局面。

  博士期间,我曾在江苏省淮安地区做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按照当地儿童人口计算,每千名儿童仅可获得0.17个儿科医生,这与发达国家1.5个/1000名的儿科医生配置情况相比,相差近十倍。

  但请记住,淮安地区属于江苏省——这个沿海地区较为发达的省市。那么,对于其他地区呢,对于落后城市、乡镇呢,对于放开二胎政策的今后呢,再对于儿科医生连年减少的将来呢?

  儿科医生紧缺、递减是长年累积的重疾。其原因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1、工作繁杂,工资低廉,简称“性价比低”;2、医患矛盾突出,人人望而生畏;3、社会认识有误、重视投入不足。

  先说儿科工作“性价比低”。现今医疗经济依靠以药养医,而非劳作和技术(诚然这些是事实,便也不避讳,找到病根方能对症下药),但儿科反而难以因此发达。

  试想一下,一个十公斤的孩子,最大的用药量也仅是成人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儿科医生看4个孩子才相当于看一名成人的收入,更何况绝大部分的药物在儿科是慎用、禁用的。当劳动、才学体现不出价值,以药养医成为现实规则,分配、犒赏的依据有误时,便会导致一个扭曲的局面——付出和所获严重不成正比。儿科也渐渐成为医疗圈内繁重却又低廉的代名词。

  再说儿科的医患矛盾。过去总认为,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柔和美丽的存在;然而,在现实的中国社会,多数母亲自从有了孩子,心里也便只能够装得下自己的孩子。过多的关注,使得多数母亲变得情绪易动,甚至因为孩子因医疗带来的必不可少的疼痛而痛打医护。

  此外,目前整个社会对医疗错误无包容和对医疗错误没有辩证的认识。医疗,有太多的不可预知性和差异性,整个社会的态度在这一领域得到了无限的加剧升华。尤其是儿科,儿童表达能力差,儿科医生处理病情困难,可能出现的失误也越多,因此儿科属于医患矛盾的重灾区。

  而第三点,“社会认识有误、重视投入不足”则是进一步扼杀儿科医学热情的强有力的原因。

  大家都听过这句俗语——什么什么事是“小儿科”一件!这是大家常用的比喻句:小儿科,代表着简单、轻松。临床上也常听闻家属如此抱怨:“不就是拉个肚子!”“不就是个发热!”“下病危!小孩一到医院,你们就下病危!凭什么!”

  事实上,儿科疾病有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病情发展迅速。这也是与成人疾病相比最大的不同,甚至容不得思考,半小时、十分钟,甚至是一两分钟,便已走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另外,儿科疾病的复杂程度不亚于成人,各类先天性、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导致不少儿童根本走不到成人的年纪。

  然而,儿科医学科研的投入和重视却是远远低于成人的。没有科研和远期的吸引力,也是导致许多高才智的医学生最终放弃儿科的缘由。如此,也将进一步导致儿科的医疗和科研始终落后于成人医学。事实上,这也是全世界不可争辩的现实。

  如果儿科界仍旧在持续走低,出现五年、甚至十年的断裂,将来,怕是需要两代人的努力才可以弥补,而这两代人却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我们的儿科,未来会怎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