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08月13日> 总第1240期 > 03 > 新闻内容
胆道外科之父黄志强
健康时报记者 井 超 徐 瑶 实习记者 彭 艳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13日  查看次数:  

  黄志强院士为大家讲解病情(资料照片)。 解放军总医院宣传处供图

  人物素描

  绅士 生活中的黄志强院士有着优雅的绅士风度。在重庆时,他曾告诉比自己小60多岁的第三军医大学校办秘书邓晓蕾要穿得体的裙子,穿高跟鞋比较有气质。他自己也是位新潮时髦的老先生,能将牛仔、马夹搭配得非常得体。晚辈送他的中式唐装他都能穿得很精神。有次黄老过生日,别人送了一件粉色衬衫,他很开心,特意在全科聚会时穿出来,并走到赠送者跟前展示一下。开门时总是“女士优先”,聚会敬酒时,他都礼貌地站起来回应,即便90岁以后腿脚不灵便起身困难,他也坚持这样的礼貌习惯。

  跳舞 在各种聚会上,黄老绝对是与年轻人打成一片的主角,一点没有大专家的架子。他尤其热爱跳舞,挺拔身姿配上娴熟的舞步和对音乐节奏感的准确把握,让跳舞中的黄老更有魅力。在某次麻醉中心的年会上,穿着特制服装,光着脚板的“舞蹈家”为大家表演的肚皮舞引来哄堂大笑。一曲终了,意犹未尽。“再来一遍,我和你们一起跳”,黄老饶有兴致地加入其中,白发苍苍的老先生,戴着助听器,绽放着孩子般的笑容,那扭动的身姿,像极了一位老顽童。

  情怀 黄志强院士谦逊温和,很少直接指责他人,更多的是一种幽默而智慧的引导。1997年,北大人民医院祝学光教授与黄志强联合编书,由于对此领域并不熟悉,她打起了退堂鼓,并试探着写信请辞:“北京天气奇热,写书困难重重不堪重负,现在整天头昏昏,也不知是因为天气还是因为写书的倦气,只怕最后一下子昏沉了,反倒误了大事。”看出了祝学光教授小心思的黄老很快回复——“这样的天气真不好,知了叫,金牛跑。人说春眠不觉晓,夏天更爱睡大觉,可心头总有旧事牵,不如早日结束好。既然我们是医生,又有写书任务,不如赶早或赶晚(早起或晚睡)完成吧。”

  放弃治疗,一切从简。不设灵堂,不挂挽联,不摆花圈,不举行告别仪式,遗体用作解剖,骨灰撒向大海……”这是他临终时的请求。

  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肝胆外科专科,开辟了具有我国疾病特色的有关肝内胆管结石病的一整套诊治理论和方法,这是他在学科上完成的开拓性成果。

  先后编著以《黄志强胆道外科手术学》等为代表的16部专著,大多被封为学科内圭臬式必学经典,这是他在学术上做出的毕生贡献。

  16岁学医,22岁行医,90岁依然上手术台,70多年来,他把无数肝胆胰重症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

  他被人们誉为中国“胆道外科之父”、肝胆病学的一代宗师,他是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原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志强。4月24日9时,这位老人永远告别了他心爱的手术台。

  生前,黄志强为医疗事业披肝沥胆奋斗了终生;逝后,他把这一腔赤城的肝胆留在人间。

  医学领域里应该有中国人自己的东西

  从医七十余年,在黄志强心底,一直萦绕着一种情怀:在医学领域,做出中国人自己的东西。他高瞻远瞩,选准胆道外科。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国研究肝胆者寥寥无几。当时,肝内胆管结石发病率很高,是良性胆道疾病中致死的最常见疾病之一。由于病情反复发作,病人如坐在火山口,不知道哪天会爆发。

  可结石长在肝脏深处的胆管内,质地松脆易碎,随胆管铸型或呈泥沙状,外科手术很难彻底取净。手术难度系数极高,一度被视为“良性病的不治之症”。

  而当时的医学书籍,只对西方人常见的胆囊结石病有描述,对中国人易患的肝内胆管结石,国内外都缺乏文献参考。“既然要研究中国的问题,就需要我们自己的第一手资料。医学领域,应该有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黄志强开始了大范围的调查研究,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病例,一点一滴积攒临床经验。

  “胆石在肝内的某一个部分,如果把这部分切掉,是不是就可以解决了呢?”

  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肝脏内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血管,一直被视为手术禁区,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大出血,因而在当时,还没有人用切除的方法治疗肝内结石。但黄志强认准了自己的想法。

  当时,肝内胆管结石病在诊断上都很困难。为弄清病因,黄志强展开调查研究,1957年,开始了大胆尝试,首创应用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胆管结石,在世界范围内趟出一条新出路。自此,这成为解决胆道问题新途径,至今仍被国内外广泛采用。1962年,黄志强又一手创建了我国肝胆外科专科,并将一系列独创性的诊疗技术整理发展成为肝胆外科疾病治疗的指南和规范。

  治别人治不了的病,开别人不敢开的刀

  除了专业内从无到有的大胆尝试,作为外科医生的看家本领“开刀”,黄志强更称为圈中翘楚。他曾经“从头到脚没有不会开刀的地方”,让后辈油然赞佩。

  1999年的一天,解放军总医院收治了一位特殊病人,一位来自内蒙古身患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全国劳模。患者被送来时,腹部切口大部分裂开,胰腺体尾部和周围组织已坏死,出现严重的脓毒症状。病情重、治疗难、病死率高……在很多医生眼里,重症急性胰腺炎到了这个阶段,就等于给病人判了死刑。

  开?还是不开?会诊的数位专家迟迟拿不定方案,看着后辈医生忐忑为难,黄志强前去为病人检查。检查结束后,黄志强一言不发,反复研究病人的病历,并喃喃自语,“还有希望”。

  三天后,黄志强果断再次组织会诊确定手术方案:“立即手术,剖腹探查!”看到他布满血丝的双眼,大家才知道这三天黄志强一直在不眠不休研究方案。

  上台时,黄志强改变了病人的体位,这让大家颇感意外。此前胰腺手术都是从腹腔正面开刀,胰腺属于后腹膜脏器,从背侧开刀切除前所未有。

  原来,这是黄志强几天几夜为病人制订的个性化方案。事后黄志强对大家说,病人情况很差,如果正面开刀,二次伤害必将使恢复缓慢。改变体位不仅可减少二次伤害,而且对引流腹腔内坏死的组织也很重要。果然,术后大获成功。

  细心洞察从容制胜,是黄志强手术的风格。他常告诉学生:“外科医生的勇气不应单纯是‘良好的愿望’,而是基于大量的临床基础,否则只能算是‘开刀匠’。”

  外科手术出血量很小,是黄志强做手术的一个特点。术中解剖清晰,动作轻柔,止血彻底,手术做得很干净,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小。

  2003年,一位在外院做过3次大手术的病人来到解放军总医院,打开腹腔,里面粘连得一塌糊涂,正常解剖组织已不复存在,找到胆管谈何容易。

  “81岁的黄老亲自做手术,还是全国直播,大家都看呆了”。黄志强的秘书王燕生回忆。不慌不忙,谨慎下刀,一会儿工夫,胆管就显露出来。

  黄志强做手术很“慢”,他曾自己解释过“可能和性情有关系,我做手术并不快,往往做一步,想一步,看着这一步没有问题,再进行下一步。”其实,熟悉他的同道都知道,黄老做手术其实很快,没有多余的动作,看起来慢,实际用的时间短。一台手术下来,就如欣赏一门艺术。

  医生的本分应当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

  医生的本分是什么?在黄志强看来,除了医疗岗位的拼搏外,还要时刻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

  他专心致志一视同仁,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在问诊过程中,当患者家属谈及病人的社会背景以及与病情无关的话题时,黄志强总是轻轻摆摆手:说病情吧。经过黄志强诊治的病人成千上万,但他只要一看片子就能准确说出病情,治愈病人的姓名和职务早已淡忘了。在他心中,生命是平等的,病人没有高低贵贱。

  黄志强曾这样对年轻医生说,一定要理智对待医患关系。医患间要互相理解多多沟通。医生要注意自身言行。他也常常对护士说,你们应该多跟病人聊聊天,从病人的角度来体会护理病人的意义。

  他如此说,更是亲力亲为如此做。

  十年前,一位怀孕38周的患者突然感觉腹部剧痛,被附近医院诊断为重症坏死性胰腺炎,转入解放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治疗时已经陷入昏迷。这种病死亡率高达95%以上。

  牵扯两条性命,危急关头,当时已83岁高龄的黄志强亲自上阵,带领治疗组连续奋战7天,做了3次手术,终于把患者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术后的一天查房,黄志强问完其病情后,和蔼地说,我在病历上看到今天是你的生日,给你准备了一份小礼物,祝你生日快乐早日康复!”说着,从白大褂上衣兜里取出一张贺卡送给他。患者顿时泪如雨下。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他的秘书王燕生还记得,黄志强接诊的一位年轻女患者患甲状腺疾病,需要手术治疗。“这么年轻,还没有对象,脖子上如果留下一条疤,看起来难看不说,还会有心理影响。”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想找到很细的缝合线很不容易。怎么办?机制的黄志强从容地取下了病人一根头发,发丝很细很柔韧,经过消毒处理后就是一根很细的缝线,穿入细皮针缝合,皮肤的切口顺着颈部皮肤的纹理顺利愈合,没有留下任何疤痕。

  近些年,年近九十的黄老依然上台处理危重病人,很多人不可思议,问,“您这么大年纪,为何还上台,对病人还这么拼?”他却说,患者生命高于一切。患者将生命托付给了我们,这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也是他们康复的希望,医学容不得任何差错和闪失,任何一点闪失都会使患者失去最后的希望。

  医学界的“柯南道尔”和“金庸”

  黄志强不仅手术做得漂亮,著作也饱含才情。

  读黄志强的书,有如读一本出神入化、引人入胜的科技小说,书中的许多精彩语句令人回味无穷。黄志强的弟子之一,现任空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的冯志强回忆,“黄老一直要求我们不要把医学文章写得晦涩难懂,他曾描述急性胆石症病人的疼痛,比喻像‘有人使劲掐着你的脖子’,如此生动形象让不懂医学的人也能读懂。”

  在讲到外科手术机器人时,黄志强比喻是从“阿童木”时代到了“阿凡达”时代,从二维空间到了三维空间。

  描述胆囊的重要性时,他又常常说,肝胆器官是人体中的水利枢纽,总胆管相当于我国的长江,胆囊就如鄱阳湖,因为有“湖”的存在,“长江”就不会决堤,胆管的功能也是如此,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所以能保一定要保住。

  在北大人民医院祝学光教授看来也是如此,黄老的很多书读来意味深长,能从中品出弦外之音,更值得称道的是,黄老独具慧眼选定的切入角度和全新的写作形式,往往出人意料别具一格,直接决定了著述的学术地位及其应用价值,颇让同行心悦诚服。

  比如,医学书中血管相关内容的常规写法不过就是写明血管粗细、血流量测定,但黄老会匠心独具的将之表达得更直观、可视、可信。他把血管用生物染色技术染色、标志,再看什么流量下大小几何,扩张时什么样,就更直观可信。

  他写的《肝胆胰外科聚焦》,涉及临床中39个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处理方案,完全用医疗中的实际图像来阐明,这种写作方式用在医学图书中是一种全新尝试。2008年,该书获得被誉为出版界“国家奖”的中国出版政府奖。

  65年来,黄志强先后编著以《黄志强胆道外科》等为代表的16部专著,很多被封为圭臬式必学经典。

  .......

  他的好友、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卢世璧曾这样形容黄志强,“他不是一只小艇,而是一艘航空母舰。”赞许他在业内的地位贡献。

  有人说,死在枪林弹雨的沙场上才是壮士,我们说,无影灯下百战而归的同样是真英雄。如今,这位伟大的军人、低调的高人、智慧的好人与世长辞。然而,斯人已逝,但其为我国医疗保健医学研究等做出的贡献却永不磨灭。如今,解放军总医院的大院里依然人来人往,那个身着军装、手拿CT片自信微笑的老先生永远定格在院士名家墙上,在此看着一代代的医生传承衣钵不断精进,一个个患者在此获得生的希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