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瓜熟蒂落”才是自然圆满。可是临床上,却有相当部分新生儿是“提前报到”。近日,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就成功救治了一名出生胎龄仅24周,出生体重仅750克的“拇指宝宝”。这是目前国内救治存活胎龄最小的超早产儿。近年来,类似这样的超早产儿的救治存活率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已达到86%。

“实际上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超早产儿的抢救成功率已逐渐提高,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国内救治条件较好医院出生体重不足1000克的婴幼儿存活率已达66.1%”,李主任介绍说,“我们医院自成立新生儿救治基地以来,每年救治早产儿数千例,其中超早产儿救治存活率也已达86%,从随访结果来看存活后整体预后也不错。本次成功出院的24周宝宝,尽管尚需更长期的随访和干预,但从目前情况看,恢复良好,远期预后较为乐观。”
由于超早产儿发育极不成熟,因此其救治对人员、环境、设备、技术均有极高要求,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有时需要联合多个学科对其进行专业化救治管理。“比如,这次救治的宝宝就因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调集了医院普外科、眼科的专家进行了两次手术治疗,”李主任告诉记者,为了便于护理,医院还将早产儿细分为超早产儿(<28周)、极早产儿(28周~32周)、近足月(32周~37周)、足月(37周及以上)、新生儿外科等五个病区,这么大规模的新生儿救治中心可以说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
但也正是因此,有些家长一听说,要将众多新生宝宝集中放到病房治疗,很担心以后孩子会抱错,对此,李主任说,目前国内限于医疗条件,还暂不能实现超早产儿母婴同室。但患儿在入院时,医护人员都会在患儿手腕戴上两个写有他个人信息的手环,出院时才会解下来,住院期间,每周家长还会有两次探望宝宝的机会。因此,家长大可不必过于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