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07月16日> 总第1232期 > 01 > 新闻内容
“僵尸肉”风波谁该反思?
健康时报评论员 赵广泉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16日  查看次数:  
  到底有没有“僵尸肉”?媒体报道是否属实?这本该不是一个太复杂的问题。
  从6月23日新华网长沙消息《走私‘僵尸肉’窜上餐桌谁之过?》,到7月9日北京科技报记者洪广玉在个人微信公众号发布《剧情逆转的时候到了:“僵尸肉”报道是假新闻!》,并很快带动其他媒体微信账号的跟进,双方在微信自媒体上打成一团,甚至不惜放出狠话、对簿公堂。双方各执一词,让公众无所适从。
  7月1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海关总署、公安部联合发出的《关于打击走私冷冻肉品维护食品安全的通告》中明确:“今年查获的走私冷冻肉品中,有的查获时生产日期已达四、五年之久”。这是来自权威部门关于“走私冻肉时间”非常明确的说法。
  显然,最早媒体文章中走私冻肉“肉龄竟然长达三四十年”的说法,并没有出现在官方权威的表述中。当然,以此断定整篇文章就是假新闻,也确需斟酌与思量。
  在公众对食品安全信息非常敏感的当下,涉事媒体间相互质疑形成了“僵尸肉”舆情爆发,关键是监管部门的相关人员,在接受不同媒体的采访中说辞不一,形成了对争辨双方各自有利的“采访材料”,有意无意间助推了事件的发酵,其自身的公信和权威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早在前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指出,“与公众期望相比,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政府信息公开不主动、不及时,面对公众关切不回应、不发声等问题,易使公众产生误解或质疑,给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明确专人负责,确保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以及社会热点事件时不失声、不缺位。”
  纵观近20天内自媒体上“僵尸肉”真假的争辨与公众惶恐,如果相关部门,如长沙、南宁两地的执法机构,能及时发声,第一时间客观、公正地发布没有涉密的执法档案或文件,给是是非非的“僵尸肉”做一个客观发布,不至于自媒体领域里一片喧嚣。
  而媒体人和媒体间对一个新闻事件的质疑与争论,都应当基于一个最基本的立场:那就是尊重事实,一切靠事实说话,而非道听途说,更不宜夸大其词地情绪化表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