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CT、X线检查及血管成像(DSA)检查时,为更好呈现病灶以及人体周围组织结构,通常会给患者注射对比剂。但少部分人会发生对比剂过敏样反应,表现为荨麻疹、哮喘、恶心等,甚至突发休克、喉头痉挛等严重意外,可能导致被检查者死亡。
“目前尚不存在理想对比剂,在所有对比剂使用中均可见到不良反应,相对来说非离子型碘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科主任李坤成教授指出,对比剂过敏样反应与患者个体因素相关,是无法预知的,但是通过有效管理可以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王骏医生,曾经接诊过一个70多岁的老人需要进行脑部增强CT扫描,可静脉注射对比剂后没有5分钟,手臂上就出现4~5个突起的小硬结,这其实就是对比剂过敏反应,只是比较轻。
所以说,对比剂不良反应因每个人体质有差异,但在高危人群中,年龄比较大的老年人都被医生列为重点防护对象。原因是年龄比较大的人,身体机能和器官对外界刺激承受能力变差了,同时不少老年人还合并有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使用对比剂后发生意外的概率相对较高。
一般来说,年龄高于60岁的患者或有过敏病史,肝肾功能不良、重症甲状腺病、糖尿病、心脏病的患者在检查前都要和医生说明自己身体情况。
除体质差异,其过敏反应发生程度还与注入对比剂的剂量、部位及造影方法有关系。轻者往往是一过性发热,或偶尔有几个米粒大小的风疹块,通常无需处理;重者可能出现喉头水肿、窒息、休克等,因此在医学影像科除了CT、MRI X线设备外,还会备有急救药品、氧气吸入装置、吸引器、除颤器等药械装置等,原因就是防止注射对比剂后发生过敏意外反应。
事实上,对比剂引起的重度不良反应非常少。欧洲泌尿放射学会对比剂相关指南中指出,对比剂临床应用基本上是安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大部分为轻中度反应。
影像科还应通过有效管理来预防和减少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例如:医生要严格掌握对比剂使用适应证、禁忌证,尽可能应用无需注射对比剂的检查方法,应用对比剂前大量多喝水,或预防性注射抗组胺类药物,做好急救准备,预留静脉通道,检查结束后还要在医院留观30分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