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06月08日> 总第1222期 > 21 > 新闻内容
你在忙什么?
健康时报综合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08日  查看次数:  
  作者简介:索达吉堪布是影响力遍及全球的藏传佛教大德,《你在忙什么》这本书是其近年来赴哈佛、耶鲁、斯坦福、清华、北大等顶尖学府的演讲精粹。堪布认为,身体的忙碌,根本在心。如果能得到佛教中的宁静心灵,减少无意义的忙碌,活着便会更加淡定。
财富的价值在于运用
网上有段话很有道理:一部手机,70%的功能是没用的;一款轿车,70%的速度是多余的;一幢别墅,70%的面积是空闲的;一屋漂亮衣物,70%是闲置没空穿的;一生赚再多的钱,70%是留给别人花的。
可见,争了一辈子,自己能用上的不过30%。明白了这一点,趁我们还有掌控钱财的能力时,应将它尽量用在有意义的事上。
什么是有意义的事?
帮助他人。
当然,像比尔·盖茨、李嘉诚那样,把身家的一大半拿去做慈善,一般人可能做不到。但如果你赚了100万,拿出5万、10 万去帮别人,这还是可以考虑的。
在我们平时不太关注的地方,贫穷的人非常多。对你来说可能不算多的钱,却可以改变有些人的命运。比如,没钱读书的孩子,有了你的帮助,他的人生或许从此不同;交不起医疗费而挣扎在死亡边缘的病人,有了你的帮助,他的生命或许会得以延续……
其实,钱的价值就在于运用,是当金钱的主人还是奴隶?
这是值得思考的事。
人人都认为有钱是好事。实际上,钱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没钱的时候,和家人的感情特别融洽;有了钱后,关系反而大不如前,各种烦恼此起彼伏。佛经中就有一个故事,讲到了金钱的过患:
一天,佛陀和阿难外出化缘,看到路边有一块黄金。佛陀说:“毒蛇。”阿难见后也说:“毒蛇。”随后他们就离开了。
附近一个农夫听后,好奇地去看,发现他们口中的毒蛇竟然是黄金,大喜过望:“这些沙门真愚!你们不要,我要。”非常开心地将金子拿走了。
从此,农夫再也不去种田,每天和朋友们吃喝玩乐。好景不长,因为这块黄金,他惹上了官司,被关进监狱。此时,他才幡然醒悟:原来黄金真是毒蛇。
可见,钱是个复杂的东西。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就对如何管理财富有说明。如《善生子经》中,佛陀告诉我们,应当将收入的50%用来经营事业,25%用于衣食生活,25%储蓄以备应急。
遗憾的是,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他们投资比较冲动,凡事只看好的一面,不看坏的一面,以致最后血本无归。更可悲的是,还有些人就像赌徒一样,本钱不多,却举债投资,最终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所以,管理财富需要智慧。遇到任何问题时,既要有最好的期盼,也要做最坏的打算。
 该怎么去追求爱情
为什么很多人把爱情当成一切?看一下现在的音乐、影视作品就能知道大概答案,那些内容里大多离不开情爱,爱情在人们心中成了圆满人生的代名词。
理智思考一下,爱情有保鲜期,而且很短。保鲜期一过,两人之间就少了吸引力。所以,佛陀一再告诫:爱情看似妙不可言,但背后,潜藏着的是无常、痛苦。
南朝时,刘瑱的妹妹嫁给了鄱阳王。不料鄱阳王因罪被诛,刘妹十分伤心,从此大病不起。气息奄奄之时,刘瑱请人画了幅画,画上的鄱阳王正亲昵地搂着一个美女照镜子。刘妹见后大怒,从此不再伤心,很快病愈。
只用一幅假画,就使热气腾腾的爱,瞬间变成了咬牙切齿的恨,这说明什么?
爱情是无常的。
佛陀曾提醒弟子,不要轻信你的念头,念头根本不可信;不要迷恋美色,否则祸患无穷。
遗憾的是,许多人不知道,也不相信这点。比如他们觉得某某明艳动人,这其实也是一种错觉。若用智慧分析,就会发现自己喜欢的,只是一堆骨肉而已。
昔日,摩登伽女爱上佛陀的弟子阿难,她跑到佛陀面前,求佛陀让阿难还俗与自己成婚。
佛陀问摩登伽女:“你爱阿难什么?”她陶醉地说:“我爱他明亮的眼睛,爱他英俊的鼻子,爱他甜美的声音,爱他高雅的步伐,我爱阿难的一切。”
佛陀告诉她:“阿难的眼睛中有眼屎,鼻中有鼻涕,口中有唾液,耳中有耳屎,身体内有屎尿,哪一个值得爱?”
摩登伽女想想佛陀的话,觉得挺有道理,爱念当下就息灭了。
爱情,是经不起风雨的泡沫,轻轻一碰就会破碎。假如没有认清它的本质,泡沫破了便失望、绝望,乃至自杀,这是不明智的选择。在藏地,人们也追求爱情,但不会过分地赞美它,更不会视为生命中的唯一。可是在汉地,人们把爱情渲染得无以复加,原本它没那么惊天动地,但被虚构的浪漫情节包裹着。直至有一天这层包装被撕开,他们才痛苦地发现:爱情不过如此。
对心有驾驭能力才叫成功
现代社会人人都想成功。但你是否想过,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所谓成功,不单单是有钱、有地位。对心有驾驭能力,经常有满足感,方可称得上成功。
《六祖坛经》这样定义:外离相,内不乱。简单讲,就是让心远离外境纷扰,处于平静中。
跟过去相比,如今物质条件是极好的,像我小时候喜欢吃的糖,现在的孩子根本不放在眼里。但遗憾的是,人们的内心却不如以往平静了,焦虑、浮躁、抑郁。
浮躁的心只能认识浅显的事物。当心静下来之后,进入细微的状态,才可能触及深邃之理。
如今许多人一生都在奔波,从来没有观察过自己的心,也从未留出时间想想:人活在世上,除了成家立业、功名利禄,还有什么更值得追求?很多时候,他们为了名利,像蚂蚁一样忙忙碌碌。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会心生痛苦;得到满足了,新的欲望又继之而起,如此欲望永远无法止息,这也是一种苦。
在此过程中,许多人倒了下去。据保守统计,二十多年来,企业家中有1200多人自杀。这是什么原因?就是他们的心比较脆弱,不懂福祸相依的无常之理。
其实,福与祸是不定的。当你特别痛苦时,好像一切已没有希望,但过了一段时间,或许又柳暗花明;当你特别风光时,似乎阳光都很灿烂,但这种美好也可能转瞬即逝。人生至此,真的需要内心有一种力量。
若能在晨起后、入睡前,稍微打坐几分钟,让心安住,久了,心就会处于积极的状态中。反之,假如没有这种境界,只有一颗狂心的话,纵然你钱财再多、地位再高、事业再大、相貌再美,也不可能真正快乐。
摘自《你在忙什么》,索达吉堪布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索达吉堪布的调心建议
压力  缓解压力的方法有很多,有些人会找个善解人意的朋友或亲人,打电话倾诉一下;有些人干脆挑一本好书,沉浸其中;又有人把事情放下,出去旅游散散心。当然还有些不太好的方法,比如拼命喝酒,想一醉解千愁。
这些方法,其实只是在暂时转移压力,没有真正消除它。
最好的办法是面对它。人生就像钉子,若没有任何东西对它捶打,钉子不可能自己钻进墙里。同样,没有压力的话,人也激发不出潜在的智慧。
痛苦  人类最大的痛苦源于自私。有些女孩特别爱哭,但有多少眼泪是为悲悯他人而流的?是为遭受飓风的灾民难过吗?恐怕不是,绝大多数人的眼泪是为了“我”。某人对“我”态度不好、对“我”不公平……“我”字当前,很难不痛苦。
因此,佛教极其珍惜无私的悲悯心。世界上绝大多数理念往往只能盛极一时,但有种理念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它就是慈悲。慈悲是人类最珍贵的宝物。有慈悲心的人,且不说能给别人带来利益,自己压力也会减轻。
幸福  从小到大,我们了解的幸福,全部来自于外在,金钱、全力、爱情,而这一切并不稳定。佛教所揭示的幸福,唯一建立在内心上。
知足,就是获得幸福的药方,有了它,哪怕人生过得平淡无奇,照样可以品味幸福。
我看过一本书,《塔莎奶奶的美好生活》。书中描述了塔莎奶奶住在乡间的农庄,精心种植花草,过着朴素的田园生活,她的幸福令无数人羡慕不已。这种幸福,看似让我们望尘莫及,可若懂得知足少欲,当下就能拥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