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忠厚建议,
每天要有不少于25分钟的针对大肌肉群大关节和长骨的有氧代谢训练,
并且要加上重力和阻抗训练,
如游泳、骑自行车、慢跑、大步走、俯卧撑、仰卧起坐等。
年近八旬的刘忠厚更是以身作则,
“我每天都会坚持慢跑20分钟,
这几天举办这次会议,尽管很忙,
每天早上我还是抽出20分钟时间进行慢跑锻炼。”
活动背景:近日,由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和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社主办、健康时报作为战略合作媒体支持的第十五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国际骨矿研究学术会议在京举行。“老兄,我已经运了那么多砖给你,怎么房子还越来越矮呀?”
“哎,没办法,他拆得比我盖得更快啊。”
进入老年后,身体内部时时刻刻进行着这样的对话。这房子就是骨骼,这砖,就是老人每天都补充的钙剂和维生素D。
所以,与会多位专家表示,骨骼健康,不只是向钙剂和维生素D索要,还有方方面面需要注意。
肌肉有力骨骼才强健
现在有种理念认为,“人老肉先衰”。而肌肉与骨骼的关系,却往往被大家所忽视。
我们的骨骼是被肌肉所包裹着的,肌肉强壮,遇到意外的时候,骨骼就可以得到较好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增加肌肉力量的抗阻力运动可增加年轻人的骨密度,使中老年人延缓骨质丢失,有利于骨健康,预防骨质疏松。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忠厚建议,每天不少于25分钟的针对大肌肉群大关节和长骨的有氧代谢训练,并且要加上重力和阻抗训练。如游泳、骑自行车、慢跑、大步走、俯卧撑、仰卧起坐等。
“我每天都会坚持慢跑20~22分钟,已经50年,这几天举办这次会议,尽管很忙,每天早上我还是抽出20分钟时间进行慢跑锻炼。”年近八旬的刘忠厚更是以身作则。
“正是意识到肌肉对骨骼健康的促进作用,现在很多机构都在研发能增强肌肉力量的药物,促进骨骼健康。”香港中文大学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教授秦岭介绍。
中药西药骨折能减少
骨质疏松可逆转吗?
面对这个问题,刘忠厚教授介绍,骨骼一旦遭到严重的破坏,即松质骨和皮质骨都丢失得很厉害,出现很多孔隙,再想要恢复到年轻的状态就很难了。比如想要将70岁女性的骨骼回到30岁左右最好的状态,难度很大或根本不可能,但现在很多药物可以增加骨骼密度,减少骨折风险。
是选择中药还是西药来治疗?香港中文大学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教授秦岭介绍,从提高骨密度作用来说,中药赶不上西药,但这并不意味着中药作用差。传统中医药虽然提高骨密度并不明确,但对肌肉、神经保护也有作用,从各方面综合来看,预防骨折效果很好。有研究证实,应用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率可以减少一半。而一些西药虽然在提高骨密度方面效果很明显,但还要综合判断预防骨折的效果。比如有些西药虽然提高骨密度明显,但骨折的发生率并没有明显降低。
营养丰富骨量能守住
可在临床上,有这样的骨质疏松患者,不能有规律的补充钙片和维生素D,同样没有起到效果。
北京积水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邓丽丽就接触过这样的案例。66岁的李女士3年前出现全身关节疼痛,绝大多数时间只能卧床休息,一翻身就会疼痛,夜里因疼痛完全无法入睡。不仅如此,她还发现,自己的个子矮了4cm,驼背明显。
身高缩小、疼痛,这是典型的骨质疏松症状,X线显示腰椎多个椎体压缩性骨折。于是她开始通过密固达注射治疗,连续三年每年一支。从2012年到2014年,这三年的腰椎骨密度T值分别是-4.4,-3.9,-4.5,骨密度增长很慢,仍有疼痛。经过问诊才发现,患者每年只吃了一两个月钙片,平时牛奶不喝,肉不吃,蛋白质补充不够,结果导致钙和维生素D补充不足,骨密度增长缓慢。除了口服钙剂和维生素D之外,营养、日照不够等都会加重骨质疏松。
温馨提醒:虽然补钙是相对安全的,但是仍应该定期检测血、尿中钙浓度。当尿钙含量超过了400mg/24h,应停服钙片以免出现肾或膀胱结石。链接:四大节点防守骨质疏松 20岁开始预防都晚了 20岁以前骨骼沉积速度最快,20岁时基本上达到最高骨量的90%以上,大约30岁达到骨量的最高点。如果把骨骼代谢比做银行存储的话,骨形成就好比存钱,骨吸收就好比花钱。20岁前谁的银行储备越多,以后发生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就越小。
30岁孕妈就得补钙了 胎儿在母亲体内孕育的时候,会吸收母体的营养,包括钙离子等元素,形成胎儿自身的骨骼发育。过去很多妈妈不知道这一点,而且一生中怀孕多次,生育好几个孩子,营养跟不上,结果生一次孩子,骨量流失约10%。
50~60岁骨量丢失最快 女性40~50岁时,绝经前每年骨量只丢失0.3%~0.5%,十年丢失3%~5%,到50~60岁,绝经这十年,就会丢失20%~30%。
60后防骨松先防摔倒 已经骨质疏松的人预防骨质疏松骨折的方法,第一就是防摔倒,然后才是维持骨量,强化骨强度。一旦骨折,卧床休养一个月骨量就会流失10%。详见《健康时报》2014-9-18 03版
相关阅读
帮助痛醒的老人
江西省老龄协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喻恒锋:骨质疏松是一种长期、慢性、每个人都会得的疾病。但同时又是可防可治的。女性35岁、男性40岁开始骨量减少。
骨质疏松最不好的就是,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这就麻痹了我们。如果等到六七十岁有症状的时候,痛、驼背就麻烦了。
到我的门诊就会发现,来的人都是愁眉苦脸。有的老人疼痛难忍,甚至不想活。每次遇到这种老人,我都会对他说,“我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尽量减轻你的痛苦。坚持治疗,争取活到一百岁,请我吃饭,我会送礼的。”老人家非常高兴,治疗也有信心。
骨质疏松除了带来疼痛,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骨折。骨折的痛苦谁都替不了。若髋关节骨折未能康复治疗,只能终身卧床,大小便都要别人照顾,孩子再孝顺也难以承受你的痛苦。所以,及早治疗,才是上策。
帮助固执的家人
北京304医院创伤骨科病区主任吴克俭:对于我们骨科大夫来说,给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患者做手术,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骨折后需要螺钉固定,而骨质疏松就像一块松木,螺钉根本无法吃力,很容易从骨头中拔出。就像在一块松软的蛋糕上钉钉子,是无法承受重力的。所以,从骨科医生的角度来说,更希望大家能做好对骨质疏松的预防。
这需要先从生活习惯上改变,特别是饮食习惯。
这并不容易。当我劝家中的老人多喝奶来补充钙剂的时候,她们往往会对我说,这哪有玉米粥好喝?饮食习惯是最难以调整的,但却很关键。反复沟通,反复将理念向他们灌输,可以选择适合口味的奶制品,多晒太阳来补充维生素D,每天做拉伸运动强健肌肉力量,通过多种行为,强健骨骼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