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80%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脊柱内镜这样的微创方法治疗,只有20%的患者需要接受传统手术。然而,在中国近5年来才开始推广脊柱内镜,这与器械应用、医生理念、病人接受度和医保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脊椎内镜和腹腔镜属于一个大家族,不同的是脊椎内镜是照明、摄像和操作功能为一体,只要在患者身上打一个孔就可以开展手术。”在内镜与微创脊柱技术国际研讨会上,北京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朱宏伟告诉记者,椎间盘镜、椎间孔镜、硬膜外腔镜都属于脊椎内镜。
其中,在中国90年代椎间盘镜被引进并应用,后来因孔径稍大,与传统手术相比,优势不是特别大,此技术在国内未得到广泛应用,近些年已逐渐被椎间孔镜取代。椎间孔镜是利用人体既有的孔道,经椎板间隙或椎间孔,取出病变组织。硬膜外腔镜以前主要用于检查,近期也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其直径更小,可直接用激光将椎间盘突出部分打掉。
内镜手术可以说是微创手术中的精华,而脊椎内镜也将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推向了一个全新高度。治疗中只需开一个8毫米切口,用内窥镜深入到病灶,就可以切除压迫神经的椎间盘突出部分,解除患者疼痛。手术采取局部麻醉方式,术中医生和患者可以对话,手术约需一个小时;术后两小时,患者可下地活动并出院回家。
北京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李勇杰认为,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金标准就是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现在种种实践表明,脊椎内镜微创手术后,患者创伤小、恢复快,费用则比传统手术节省三分之一以上,内镜手术方兴未艾,有望达到金标准手段的治疗效果。
对于脊椎内镜在中国的应用和推广,其实对医生的要求也比较高。“看着屏幕进行操作,手眼协调能力必须非常好。医生要经历从跟手术学习到模拟练习,再到实际在病人身上操作这个步骤,积累30~50个病例才算是出师,因此操作脊椎内镜手术的学习曲线很长。”李勇杰说,使用内镜和传统手术的解剖方式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路径,医生相当于重新开始学习一门新的技术领域,一般需要1~2年。
相关阅读
为促进国内脊柱微创技术开展和提升,掌握微创器械应用,为众多腰腿痛患者解除疼痛,日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主办,北京西典门诊部承办的“内镜与微创脊柱技术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国际知名脊柱微创医学专家来自德国、韩国和我国大陆以及台湾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