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05月25日> 总第1218期 > 18 > 新闻内容
破解并发症有新招式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杨 洁 记者 张斯文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25日  查看次数:  
  专家介绍:
李光伟:主任医师,教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分泌和心血管病中心主任
祝之明:主任医师,教授,第三军医大学全军高血压代谢病中心主任
 陆菊明:主任医师,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相关阅读:近日,由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中国糖尿病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15北大糖尿病论坛”在北京举办。今年的主题为“糖尿病并发症与伴发症的中国证据”。    糖尿病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并发症来袭怎么办?专家从血管病变、血压管理、血脂控制三方面给出破解新招式。
早干预:糖病改变死亡谱
“糖尿病人群比血糖正常者早逝10年”。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分泌科的李光伟教授公布了大庆随访23年的研究结果。在随访过程中,糖尿病人群中56%已死亡,心血管死亡占50%。在筛查糖尿病人群全因死亡与血糖正常者比较中,糖尿病人群任何死亡比血糖正常者均提前10年。而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在糖尿病人与正常人心脏病死亡比较中,死亡提前逾10年。
通过研究,对于老年人,糖尿病对寿命的影响较弱;对于较年轻的患者,糖尿病则是影响寿命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几率的增加更为明显。李光伟教授讲道:“通过矫正年龄、血压、血脂等因素,糖尿病人群死亡率仍然是升高的,高血糖已是增加死亡的罪魁祸首(80%),而非只是帮凶。”
李光伟教授讲道:“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全因死亡风险,糖尿病不是单纯高血糖,但是高血糖是该死亡的罪魁祸首,战胜糖尿病出路重在预防。”懂管理:糖友降压可分层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取个体化管理策略,评估心血管危险因素及靶器官损害,分层管理降压治疗目标值,第三军医大学全军高血压代谢病中心主任医师祝之明介绍说。
对于糖尿病病史较短、一般健康状况良好、无明显大血管病变且较为年轻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mmHg,对于年龄在65岁以上而且健康状况较差的患者,伴有靶器官损害或严重冠心病,严格控制血压或会因脏器血流灌注不足导致严重不良后果,在收缩压达标(<150mmHg)应避免过度降舒张压(<60mmHg)。
对于糖尿病合并急性脑卒中若不伴严重心功能不全、高血压脑病等,一般早期不主张积极降压,过度降压会减少脑血流量,除非出血型脑卒中患者收缩压>180mmHg或平均动脉压>130mmHg,应将平均动脉压控制在110mmHg或目标血压为 160/90mmHg;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缩压>180mm Hg或舒张压>100mmHg,或一些准备血管内溶栓治疗患者24小时内血压降低 15%。
重日常:对抗血脂的新处方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陆菊明表示:“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本质是动脉粥样硬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侵入血管内皮下并滞留,继发不适应性炎症参与全程,斑块及继发血栓阻断血流,引起心脑血管事件及靶器官损害。”
UKPDS研究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疾病危险因素发现,冠状动脉疾病与LDL-C、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压和空腹血糖水平增加、HDL-C水平降低及吸烟史显著相关;且研究提示,降低心血管危险的优先顺序依次为LDL-C、收缩压、吸烟、HDL-C和HbA1c。
无论患者基础血脂水平如何,他汀类药物可明显降低LDL-C,从而降低心血管风险,且LDL-C降幅越大,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越低,因此,降低LDL-C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首要目标。
201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设置糖尿病患者LDL-C大于目标值应服他汀类药物。2006年调查显示,他汀类药物在中国使用率仅17%。为控制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发生,需管控多种危险因素,采取CBA(血脂、血压、血糖)控制策略,同时要注意提高他汀类药物的治疗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