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05月14日> 总第1215期 > 03 > 新闻内容
住院26年的精神病患者
健康时报记者 韦川南 沙 琼 刘子晨 健康时报驻河北六院特约记者 李佳勋 赵向辉 新闻背景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14日  查看次数:  

  健康时报记者 牛宏超摄

  新闻背景

  截止到2015年5月1日,《精神卫生法》已实施两年,但在落实和推进过程中依然遭遇一些困难,虽然第九条明确规定,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禁止遗弃精神障碍患者,但依然还有很多患者回不了家。

    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床位紧张,原本只有四十张床的病房,因为病人人数太多,现在已经加到了五十多张。

  一面是焦急等待入院的病人,一面却是回不了家的患者。

  杨树(化名)就是其中一个。跟主治医生熟络地打着招呼,同病友们时不时来一场牌局,还经常到医院的小便利店去卖货。

  住了26年,杨树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像杨树这样的精神病人,光河北六院就有二十多个,住院时长从一年到二十多年不等,有的病人甚至一直在医院住到离世。他们远离亲人,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客观上说,也挤占了本就局促的医疗资源。

  但想把他们送出院,却更难上加难。

  “一觉醒来,我就已经被送到医院了”

  50多岁的杨树,身体有些发福但看起来很结实,脸上挂着憨厚的笑容,带着些紧张和拘束——看起来就像一位邻家大叔,和精神病患者没半点关系。

  二十多年过去,谈起第一次发病的经历,他倒是记得很清楚。

  1976年1月6日,杨树还在建筑工地工作,那时他上进心很强,想学技术,但是带他的师傅老让他干重劳力的活,把技术只教给一个是临时工的女同事,这让杨树觉得既委屈又不平衡。

  那一阵子,他一直觉得心里憋屈,生气。时间久了,情绪出现了一些异样,他开始怀疑师傅和女同事有不正当关系,还总是出现幻觉。“有一天我就不记得事了,等醒过来,已经被同事送到医院里了,才知道自己病了。”

  第一次发病被送到河北六院后,杨树被医生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之前对师傅和女同事的怀疑以及幻觉其实已经是精神分裂症的表现,好在发现得比较及时,住院治疗了大概两个月他就出院了,效果很好。

  出院后杨树康复得不错,恢复工作后,努力上进的杨树逐渐成为业务班长,1977年唐山大地震,作为业务骨干的他被派去了唐山援建,工作了一段日子后,家人为杨树介绍了一个对象,婚后不久,杨树的妻子就怀孕了。

  孩子的到来,让杨树非常幸福,记不清结婚日子的他,却清晰地说出了女儿出生的日子。“我常年在外面工作不能经常看到孩子,不过家里人都说我闺女长得跟我很像。她右脚的二三趾长在一块了,分不开,跟我一样。”说起女儿,杨树满脸笑意。

  但是幸福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1987年底杨树在外地施工时病情又复发了,由于一直没有坚持吃药,白天上完班,晚上还和同事一起玩牌,连续熬了三天,杨树开始睡不着觉,总是出现幻觉,感觉家里要出事,经常梦见坟头、死人,症状越来越严重。等他再次恢复正常的记忆,已经又被同事送到河北六院了,那是1988年1月。

  自从这次发病后,杨树就再也没有见过妻子女儿了,住院不到一年,妻子就提出离婚,“当时我就一个要求,想要孩子,但是法院没判给我,没办法,之后,孩子妈妈再也没让我看到孩子。”说起这事,杨树的话语里带着隐藏不住的悲伤和遗憾。

  “我觉得自己就是个累赘,拖累了弟弟。”

  治疗了几个月,杨树的病情稳定了,弟弟觉得他恢复得还可以,曾经带他出院回家住过一段日子。恰逢弟妹怀孕,杨树觉得,自己的到来给弟弟一家添了很大麻烦。 “弟妹大着肚子还要给我做饭吃,我觉得自己就是个累赘,拖累了弟弟,有一天我就偷偷把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的药物)一口气吃完了,然后就昏迷了,醒了以后,又回到医院了。”那以后,杨树再也没有出院。

  情感上,家人对杨树不错,“两个姨,一个70多岁,一个80多岁,她们都会来看我,我弟弟几乎每个月来看一次,平时还给我生活费,过年也接我回家。”

  但最终让家人忍痛把杨树推出家门的,是他发病时可能带来的伤害。

  对于这段经历,杨树闪烁其词,不愿回应。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苏顺英解释,一般男病人和女病人不太一样,有些男病人闹起来会特别厉害,家人有过第一次不好的经历后就特别胆小,一旦有一点症状就会立马把他送过来。

  实际上,病人一般在三个月之后就可以出院了,家人应该把病人接回家中,这样更利于康复。住院的这26年间,杨树的病情一直控制得比较稳定,一直保持正常的状态。

 

  下转7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