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04月20日> 总第1209期 > 19 > 新闻内容
不能当“坐堂医”
健康时报记者 井 超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0日  查看次数:  
  受访专家:栗克清,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院长、河北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你神经病啊”,这句脱口而出、习以为常的调侃话,足见公众对精神疾病始终存在未能改善的不公正态度,也正因此,很多有心理疾病的人群,有病难启齿,担心被歧视,就医更为难。
“同其他慢性病比,精神疾病患者的‘便利’就医需求更为迫切,更多时候需要医生发挥主动性。”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院长栗克清谈及“开心工程”让心理专家进社区的初衷时说。
临床中,栗克清经常听到患者被家人“强迫”带来看病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病”。患者通常都很被动,一方面,确实不知道自己患病,而有些却是害怕面对。甚至已确诊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拒绝住院,就是担心自己或家人被“说三道四”。
这种情况并不罕见。来自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研究所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五成,就诊率不足三成。
“患者被动,医生就应当更主动。”让专家进社区,就是改变传统的“坐堂医”模式,变被动等患者上门为主动送医上门。专家在社区与居民拉拉家常、交流困扰,做做健康科普,教给大家如何识别不正常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有病早治。
而对于重性精神病的治疗,该院也做出“走出去解决问题,主动惠利患者”的举措。从2008年开始便启动“解锁工程”,将患有重性精神疾病、家庭极度贫困,被长期关锁的患者接到医院进行免费诊治。截至目前已免费救治了130余例患者。经过治疗,多数患者都较好地回归了社会和家庭。
尽管当今精神病人遭受的社会歧视已经在逐步消除,但更重要的是,让百姓对此有正确认识和主动就医的意识。医生的主动性健康促进做得越好,居民健康素养就越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