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04月20日> 总第1209期 > 11 > 新闻内容
老人常摔跤查查吃的药
何雪华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0日  查看次数:  
  国内医药专家研究证实,有基础疾病需经常大量服药的老年人,其跌倒风险大。起码有八大类药品会导致老人的跌倒风险增加,药物口服后30分钟至1小时更是高风险期。
八类药增老人跌倒风险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梅清华指出,这八类药物,第一类是降血压药物,如美托洛尔、特拉唑嗪、苯磺酸氨氯地平等;第二类是降血糖药物,如二甲双胍、格列本脲、格列吡嗪等;第三类是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奋乃静等;第四类是抗抑郁症药,如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文拉法辛、阿米替林等;第五类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苯二氮卓类药物(地西泮、硝西泮)、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等;第六类是利尿药物,如氢氯噻嗪、呋塞米等;第七类是止痛药,如阿片类药物;第八类是氨基糖苷类抗菌药,如阿米卡星等。
药后0.5~1小时跌倒风险最高  上述药品,虽然有副作用,但一般人群“扛得住”,老人却不一定能耐受。由于老年人药物代谢和排泄降低,对药物的敏感性改变,因而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增加跌倒事件的发生率,“尤其在首次治疗、药物加量时最为显著”。
梅清华特别提醒,跌倒的发生也与用药时间有关,比如作用于中枢神经的药物一般在服药后0.5小时内迅速起效,其作用的特点可影响人体的稳定能力,如损害认知力、导致直立性低血压、脱水或电解质紊乱等,并有较强的镇静效应,如在效应发作后患者起床或上厕所时可能会跌倒。
“有研究显示,发生在口服药物后0.5~1小时内的跌倒发生率,比<0.5小时、>1小时的发生率高,因此应重点预防发生在服药后0.5~1小时内的跌倒事件。”梅清华说。
服药后最好休息或床上服  梅清华指出,老年人用药千万不可“试食”,凡能引起跌倒的药物应当不用或慎用,必须应用者则尽可能减少使用剂量,应从小剂量开始给药,密切观察,缓慢增量。
到医院就诊或到药店购药时,需告知医生、药师正在服用哪些药物,避免重复拿药,更要避免同时服用多种易导致跌倒的药物。就医时,老年患者及其家属,要仔细聆听医生、药师的用药指导,仔细阅读药袋及用药标签上用药的注意事项、服用时间及副作用等。
对于有可能引起头晕、低血压等易致跌倒的药品,应注意用药后的反应,尤其是使用高剂量药物以及观察服药后l小时内的反应,用药后动作宜缓慢,在发挥药效时尽量不要外出;如果用药后出现晕眩,可先休息一下,别急于行走,更别上下楼梯。如服用镇静安眠药的老人,最好上床后服用,以防药物在老人上床前起作用而引起跌倒。
摘自《广州日报》,4月9日,何雪华/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