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带女儿散步,偶遇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我赶紧对女儿说,“叫叔叔。”女儿没吭声,朋友热情地问:“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
女儿生性有些胆小,尤其是遇见陌生人,一句话也不敢说。我担心女儿的沉默令朋友尴尬,于是抢先回答说:“思诗,6岁了,这孩子面子浅,你别见怪啊。”
待朋友离去后,我批评女儿:“刚才叔叔问你话,为什么你不回答呢?”女儿不服气地说:“我刚想回答,但被你抢先说了,我还说什么呢?”顿时,我惊愕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还有一次,女儿感冒,我带她看医生。医生问:“小朋友,你哪里不舒服?”我考虑到孩子年龄小,不能完全描述症状和病情,于是替她说:“头晕,流鼻涕,咳嗽,没食欲……”
随后,医生又问:“小朋友,你读几年级了?”这次,我没替女儿回答,她却不吱声了。我责备道:“真没礼貌,没听见阿姨问你话吗?”女儿仍然一言不发。没想到,医生这时反问我:“你是不是经常抢着替孩子说话啊?”
医生的话让我反思。一直以来,我总是责备孩子胆小怕生,不爱说话,原来问题出在我身上,是我无形中剥夺了孩子说话的权利,让孩子丧失了这方面的能力。
感悟: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总是有意无意地充当着孩子的“代言人”,比如替孩子说话,替孩子穿衣服,替孩子系鞋带……于是,孩子渐渐失去了表达权和独立成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