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的新书《一个医生的故事》上周在各大书店上架,150个小故事,还原了其从医生涯中的点滴经历,超出了疾病、技术、医生的单向度视角,也引发了医疗界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再思考、社会公众对医患关系的再热议。
医与患都不禁想问,郎景和自述故事里的医患关系为何如此温润,为何与当下充斥血泪、暴力、猜忌的医患关系大相径庭?难道郎景和是在另一个真空环境里?
非也,郎景和同样经历着从不信任到信任的挣扎,从失败到重获信心的落寞,从懵懂莽撞到如履薄冰的成长……那是谁让他趟过这条生命的河?是他内心深处的医者情怀!正是这份情怀让他选择用仁爱、安慰、换位思考来解决关于疾病、医患乃至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困惑。
郎景和的故事还原了医患间的本真关系,而这种关系其实处处在、时时在。“郎景和式的医师”以前、当下都很多。
数月前,网络红人、北京积水潭医生@烧伤超人阿宝的博文《从医生涯的三次落泪》红遍了网络,阿宝在面对死亡线上挣扎的患者的同时,也面对着太多令人纠结的社会恶相和丑陋的人性阴霾,但阿宝内心的医者情怀战胜了自我,最终选择了竭尽全力。
本月,央视刚刚评选出“最美医生”,他们的身上有着穿越生命的感动,但似乎依然支撑不起我们对医患关系的信心。信心很大程度上被当下医患间的恶性传播所遮蔽,在“魔镜”里能见的医患关系充斥着冷漠和对立,而真实发生在身边的感动却常常因为“习惯”或“应该”而被忽略。
郎景和院士的150个小故事似一场“肖申克的救赎”,面对大环境的压力、误解甚至是伤害,医者有理由逃避、消极、对抗,将医者情怀埋藏于心底,但更有理由重新找回自己,一个用爱、用责任扛起生命的医者。当生命在伟大和脆弱间摇摆,惟有放下前嫌,用信任互拥,方能收获温暖。
曾记得,人民日报官微转发了一个不成功的抢救案例《她走了,第五次心肺复苏之后》,当日创造了3万多的转发量,网友评论说第三次复苏成功时抢救者的笑容、第五次复苏失败后抢救者的泪水定格了最初最真的医者情怀,在泪眼和祈福之外,满屏是宽容、理解和信任。
我们站成怎样的姿态,世界就是怎样一个姿态。渴望和寻求郎景和笔下温润的医患关系,不妨从拯救心底那份被深埋的医者情怀开始,何况医者情怀原本就在、一直就在。拯救者不是别人,只有你自己。
郎院士新书相关阅读请见本期21版《医生沉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