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在临床中是一个特殊类型的群体,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疾病状态,沟通的技巧也各异。针对不同疾病的老人,沟通时也应有不一样的方法。
急躁老人:
多用平和语态交流
上了年纪,有些老人喜欢斤斤计较,别人稍微触犯了他,如无意中踩了他的脚,或没有给他让座,或说话声音高了些,他就不肯原谅,要大发脾气,大骂一通,甚至大打出手。因此而引发的新闻事件也不绝于耳。
临床中,这类老人所患的高血压往往控制不佳。这是因为,老人性格急躁,血压波动也往往较大,情绪很容易影响自己的心理波动,从而影响自己的血压管理,因此不仅容易患高血压,血压控制也往往不够理想。但如果脾气与以往相比,是突然变得暴躁不安,则可能是一些疾病导致,如甲亢、老年痴呆等,需到医院进一步排查避免延误治疗。
无论是哪种情况,和脾气暴躁这样的老人交流,一定要用平和的心态和语态与之交流,进行宽慰,避免简单粗暴的交流方式,对方往往难以接受,也因此往往会有不良反应。
焦虑老人
多给老人积极自信
老人常有焦虑状态,若焦虑情况持续3个月以上,就称为焦虑症。门诊中这样的老人并不少见。
焦虑老人主要表现为全身出汗、睡眠不足,心悸心慌,简而言之就是把小事看大了,各种事情的后果自己都难以承受。比如,爷爷渴望心爱的孙子考上大学,孙子正在加紧复习功课,在考试前爷爷显得非常焦急和烦躁,害怕担心。或者是有点小病小痛,就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到处求医问诊,提心吊胆过日子。老年焦虑症容易导致其他疾病的症状成倍放大,是老年人生活质量提高的一大杀手。
当老人感到焦虑不安时,可以运用自我意识放松的方法来进行调节,具体来说,就是有意识地在行为上表现得快活、轻松和自信。比如说,可端坐不动,闭上双眼,然后开始向自己下达指令:“头部放松、颈部放松”,直至四肢、手指、脚趾放松,随着周身的放松,焦虑心理可慢慢得到平缓。
同理,与这类老人沟通,自己的语调也首先要充满自信,给他们一种依靠和信赖感。其次,要引导这些老人积极对待自己的问题,不要对问题过分担心。
抑郁老人
多给老人热情正能量
与前两类人群相比,在门诊中,抑郁老人也很常见。老年抑郁的表现虽是情绪低落,但大多数老年抑郁症患者是以躯体症状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像睡眠障碍、头痛、胃肠道不适、食欲下降、心血管疾病或假性痴呆等。因此,很多老人们把这种躯体不适看作是疾病的表现,而没有意识到是抑郁在作怪。
抑郁老人对自身的状态评价过低,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责自罪,丧失生活的兴趣。因此,和抑郁老人交流,要传达一种正能量,言谈中要充满激情和热情。“一定会好起来的”、“没有任何问题”。曾遇到一位老人,总是觉得活着没意思,觉着自己是孩子的累赘。到门诊就诊后了解了他的心思,我就用积极热情的语调对老人家说,“老人是家里的宝,孩子也希望你好。要好好活下去,有光明有希望。”老人家也坦然一笑,有了信心。
IC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