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4岁的初二女生,入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主要症状是言语性幻听和被害妄想。
在住院期间,她不愿和父母说自己的情况,父母心里没底,于是每天都和医生转述她的表现。当医生查房时,孩子不愿意表述自己的幻听和妄想内容时,父母会当面批评她撒谎或者隐瞒,即使医生护士反复的劝,父母也无法完全停止不说话。
孩子本来打算安心住院治疗,但当她感到自己不被父母理解时,本来情绪控制就差,一下子就大吵大闹,摔东西,甚至要出去离家出走,医生和家长安慰她,她就认为医生护士和家长是串通一气的,于是越发的发脾气、冲动。
因为出现危险行为,不再适合住开放式病房,于是只好在父母和好几个护士的共同努力下,将孩子约束以后送往封闭式病房。
这其中,孩子哭得撕心裂肺:“你们不是我亲生爸妈,我恨你们所有人”,而父母也是泪流满面。
作为医生,我们同样心痛不已。但冲动的孩子对开放式病房其他病友来说,是个很强的心理应激,会让他们病情加重或明显波动,让他们的治疗甚至前功尽弃,按照精神卫生法的规定,医生只能暂时将孩子转往封闭式病房治疗,尽管我们知道,她在开放式病房可能更有利于康复。
谁都没有错,可是孩子怎么就如此痛苦的被动去住封闭式病房了呢?
在这里,我想和所有的父母特别强调一点:要学会尊重孩子!
人都要面子的,我们总是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孩子在夸奖中,自尊和自信才会建立起来,自我的优越感和自立自强感才会形成,他们才可能觉得自己在一般社交场合都是“有面儿”的,“有身份”的,不管在哪儿,大家都乐意和他一起玩,大人们也喜欢他,这样他会对这个世界充满着足够的安全感,不会带着警惕和过度的敏感来探求这个世界,对人对事才会有信任感。
即使出现某些精神症状,他们的应对方式也相对会显得比较理智和符合社会规范,出现冲动的几率会降低。
而这位女生受精神症状及性格的影响,对外界首先会持防御的态势,很容易多疑和敏感,即使是中性的词汇,也可能深深刺痛她脆弱的心灵,她的内心独白常常就是“我是令人讨厌的,我是不可爱的......”,当她患有某种精神疾病时,就会更加敏感,“我是个有病的人,所有人都会瞧不起我。”“父母好像不是亲生的,否则他们怎么会把我送到精神病医院来,他们居然还同意把我送到封闭病房关起来。”
在这种心态下,她很难保持一定的理智,也很难对精神症状的影响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所以育儿和医生治病一样,对于服务的对象,首要就是,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