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03月02日> 总第1196期 > 20 > 新闻内容
诺贝尔奖与巧克力健康传播不能想当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 徐 涛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02日  查看次数:  

  编者按:健康时报评论《健康科普不应只是粗暴恐吓》(2月5日头版)刊发后广受关注,更有医疗界人士产生共鸣。听听北大人民医院的徐涛医生怎么说!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全世界医学领域的最顶级杂志,只有高水平的研究结果才能经得住他们超级严格的评审程序,最终得以发表。所以,该杂志发表的研究结论往往被大家认为是毋容置疑的。

  2012年,该杂志发表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弗朗茨·麦斯里(FranzMesserli)教授的论文,其结论是“一个国家消耗巧克力的数量越多,该国诺贝尔奖的获奖人数就越多”。并且把这种现象归因于“巧克力当中富含一种叫黄烷醇的抗氧化物质,它能够延缓大脑衰老、增强思维能力,还能帮助大脑保持清醒”。他们的研究甚至推算出一个公式:一个国家平均每年每人多消耗1磅(约0.45公斤)的巧克力,就能增加一名诺贝尔奖得主。以美国为例,如果该国想让诺奖获奖者增加一人,就得多消耗约1.24亿公斤的巧克力。

  但是,很快就有人发现了这个研究是错误的,因为用完全相同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一个国家的很多数据特点(例如茶叶的消耗量、宜家家居的店铺量、GDP值等等)都与诺贝尔奖的获奖人数有关,而很显然这种结果是荒谬错误的。于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不得不着手进行撤稿、声明、解释等一系列尴尬举措。

  是什么导致这份具有200年历史、医学出版界首屈一指的老大遭遇“麦城之辱”?犯了“想当然”的错误?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两个事物之间似乎存在联系时,就会想当然地推测各种因果关系。但实际上,即使有些事件之间存在很多关联,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因果关系。在医学问题上尤其如此。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进展、转归的过程中,往往都是无数我们已知或未知的因素起着复杂的影响作用,如果简单的只用其中的一种因素解释所谓的“因果”关联,往往会导致误导或者谬误。

  这些医学大家们殚精竭虑仍未能幸免的错误,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并非新事。尤其是在现今的健康教育、医学知识普及中最为常见。例如,出于吸引普通读者的关注等目的,便将许多貌似有关联的事情“想当然”的拉扯在一起,让读者们看了之后达到震惊的效果。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看了一则报道说,新西兰科学家研究发现,坐姿会影响性欲。不知从研究原文到报道转述间是否存在释义的偏差,又或者这样的研究太过博取眼球,一时之间,这则消息引得广泛转发关注。

  二者间是否确有关联,实则未必。

  坐姿、睡姿、走路姿势既是很多因素(遗传、模仿、环境、生理等)综合作用造就的一个人的特征性烙印,同时也通过该特点或多或少对自己的各方面造成不同的印象。同样的,一个人的性欲、性功能、性相关的各种特点与习惯倾向,也是许多已知和未知的因素共同作用并形成的与众不同的个人特点。但是,将各种姿态与性联系起来,无论将其中的关联解释得如何活灵活现,都是生硬和不科学的。

  讨论坐姿是“懒散”或是“直立”与性欲的关系,如同讨论一个人富足或是贫困与性欲异曲同工。这些因素与性欲都没有很直接的因果关系,而这个关联其实就是坐姿懒散、贫困以及很多其他许许多多的类似情况(例如繁忙、饥饿、恐惧、战争、不适等等)都会导致“焦虑、抑郁和压力”,最终引起(心理性的)性欲低下。因此,基于这个“伪命题”,我们便可以继续制造无穷无尽的吸引眼球的“健康知识”。

  健康普及的目的在于让广大群众了解并知晓相关知识,掌握判别疾病、自我保健的基本技能。健康普及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一定是更加轻松与方便,并非战战兢兢、瞻前顾后、不知所措。但是,如果以吸引关注为目的,便会走入歧途,导致正确观念的混淆,给大众的生活带来困惑与不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