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健主任现场为记者演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如何选椅子。 尹薇摄
专家简介:董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
近日,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30余项医药卫生领域研究项目获奖(详见1月22日健康时报3版《离我们最近的科技进步奖》)。在众多的研究型奖项中,上海中山医院骨科董健主任独以一项“专家解答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科普项目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科普也能得科技进步奖?不止读者好奇,同行也惊讶:和擅长健康教育的内科医生比,常常“拿刀说话”的外科医生做科普似乎显得更加稀缺。
其实就在2013年,董健主任已经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就是这个腰椎间盘突出的科普。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我们骨科的常见病,有数据显示我国患者已达4千万。其前期症状腰痛发生率仅次于感冒。”董健主任语出惊人。他曾遇到数以万计腰疼得死去活来的患者,年龄也越来越轻。
“一开始写科普文章,是发现病人太多了,门诊几分钟,根本来不及充分交流,因此一些常见的问题是大家共同的,完全可以整理出来做成小册子放在门诊,推荐患者自己取阅了解。”董健主任介绍。
但慢慢,他也发现很多问题,“据中山医院骨科统计,临床上真正需要手术的患者只有15%左右,也就是大部分患者不需要手术。但一些医疗机构却放松手术指征,拉过来就开刀,但这样的手术效果不会好,平白让很多患者花了钱买罪受,还了许多风险。但另一方面,如果到了必须手术的地步了,却因为不了解而恐惧的话,也会误事。”因此董健主任更加看重科普。他率领团队2005年发行第一版《专家解答腰椎间盘突出症》,此后根据读者强烈需求又出版了升级版《专家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补充版《细说腰椎退变性疾病》。三本书累计印刷15次,发行100000余册。平均每年印刷两次,受到患者热烈欢迎。
不过,这样他还没满足。以前这是老年病,现在更多人年纪轻轻就患了,一来不注意坐姿,二来平时也缺乏预防常识,对他们进行普及教育不就可以了么?于是他的科普项目组多次深入社区普及腰椎病保健知识,前往江浙沪甚至新疆的基层医疗机构规范腰椎疾病的诊治。此外,项目组先后将两本书稿的电子版放在“董健大夫个人网站”,网站访问量达300万次;第一本书也被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收录。
采访中,记者还请教了董健主任预防腰突的窍门。这位骨科“大咖”给了三个建议:
1、坐着不如站着,站着不如躺着 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开车,腰椎间盘突出看起来是骨头的问题,实质是腰部肌肉和肌腱韧带劳损带动腰椎滑动,间盘老化突出,压迫神经产生疼痛。这样的问题把腰椎间盘切除一些,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但时间长了,腰部肌肉和肌腱韧带又会产生新问题,所以预防很重要。早期最好的办法就是坐45分钟以上站起来适当地起身进行弯腰、伸腰、挺胸等活动。
2、配把好椅子 外面有专门设计的适合腰部生理结构的人体工程学座椅,不过那个太贵,董健主任喜欢买把普通椅子DIY。他也无私地把这个诀窍教给大家。普通带扶手的电脑椅就可以,可以用一个有一定韧性的靠垫贴合脊柱的弧度,保持腰椎生理性前凸。椅子要能调节高度,让膝盖保持90度直角最省腰。
3、避免肥胖 很多病都和体重有关,但身体的重量是直接压在腰椎上,因此超重者更容易腰突。在进行腰背肌锻炼的同时,还是要把多余的分量减掉,为腰椎减负,加强腰背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