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02月02日> 总第1191期 > 07 > 新闻内容
专家提示
健康时报综合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02日  查看次数:  

  心理心脏病不能靠自己调理

  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医师  刘梅颜

  一些患者经常或反复因严重的心脏病症状去就诊,但做相关检查却没有发现心脏问题,这些患者可能就是患上了心理心脏病。门诊上,有很多心理心脏病患者都跟我说过:“大夫,我不想吃药,也不想做检查,我回去试着开导下自己就可以了。”

  要提醒大家,这种想法是一个误区,实际上很多情况下是不行的。心理心脏病一定要治疗。因为心理心脏病存在相应的物质基础,如神经激素的紊乱,甚至匮乏。如果不改善这些问题,患者的状态可能还是缓解不了。

  治疗主要分为心理支持治疗、改变生活方式、饮食治疗、药物治疗四个方面,一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两周后,患者的情况会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一个月之后,患者基本上就能处于稳定期了。但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会有一些轻微的反复和波动,患者的症状不是直线性下降,会像一个螺旋形状一样逐渐下降。

  患者不用担心,绝大部分人不需要终身治疗,我们也反对患者总去依赖药物。药物只是是帮助病人恢复生活质量的一个“拐棍”。随着机体的痊愈,患者自身的康复能力就会逐渐增加,就可以逐渐扔掉这个“拐棍”了。

 

  有些情绪障碍或是发育问题

  武警总医院心理医生  史宇

  曾有位家长苦恼地说,他的孩子两岁多时出现过一段时间的口吃,后来会偶尔对某一事物产生恐惧,例如,灯、电视等,讨厌上学,但却会对某一位老师产生依赖,总往桌子底下钻,睡觉时总把头钻到被子里不肯出来。他问,孩子是不是得了心理疾病?

  其实这种情况不一定是心理疾病,也有很多孩子出现过类似的情绪障碍,许多问题是孩子发育过程中的问题,是正常的,只是有的孩子表现更突出些,可通过后天努力,如改变环境,养育方式等使其有些改变,孩子也会慢慢变得开朗,勇敢。发现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再观察一下,要注意多多鼓励他们。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