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蔡江南,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医疗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吴大真,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
王 中,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
黄俊强,广东省人民医院医保处处长
李 锐,陕西省人民医院老年神经科主任医师
■精彩阅读
便捷
如果病人在家里使用医疗器械对疾病进行管理,就能够省去就医所花的时间和费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医院的负担。从某种意义上,也能减少医疗费用,提高健康管理的质量,避免一些慢性病等待恶化后使用急诊、住院等医疗资源。
困难
我国的药品和医疗器械都有严格的准入门槛和批准文号。但家用医疗器械的种类和范围却都没有明确,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去制定相应的医疗保险目录。因此,要让医保报销的前提是先明确行业标准和准入制度。
期待
对于有很强的使用需求,确实对医疗费用有明显节约的家用医疗器械,可以先开一部分口子将其纳入到医保报销的范围内。经济较困难的患者可以采取商业保险和社会救助等方式,让社会资本关注家用医疗器械行业发展,适应患者需求。
两亿的老年人口,1.14亿糖尿病患者,2.9亿的心血管病患者,慢病井喷式的发展,使得家用医疗器械的需求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据业内数据统计,2015年家用医疗器械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20亿。
与此同时,家用医疗器械又被业内认为是撬动“预防为先”理念的最佳切入口,因为把患者管好远比病后治疗更重要。
不过,不论是从普及水平还是从医疗器械的使用层次上看,中国的家用医疗器械都还处在起步阶段。
有需求:慢病居家管理省去医疗耗力
在67岁的北京老人张新福家中,血压计、血糖仪、制氧机以及一把轮椅一应俱全。“我快把自己的家弄成了一个小诊室了”。老人笑着对记者说。张新福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多年,腿脚不方便,平日出去看病又费劲,于是,量血压、监控血糖等这类基础性的小事儿就在家解决,这些医疗设备是他日常生活和监测疾病不可缺少的工具。
但买这些,多数是孩子的“支援”。他和老伴两人的退休工资加起来不到4000元,平时两个人看病和药物支出就要花去不少,相形之下,买医疗器械对他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尽管如此,张新福还是觉得这笔钱花得值。几年来,通过在家认真监测,及时调整用药,老慢病控制得都比较稳定。“省下了跑医院的时间和精力,少给孩子们添麻烦,自己也对身体情况心里有数。”
与张新福不同,同样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家住山西省某县的李方林却从来没有买过任何一种血压计和血糖仪,除了确诊时到医院让医生给量过血压测过血糖,在此后的时间里,他都是自行去药店买降压药和降糖药,很少自己量血压和血糖。“没那设备,自己也不知道怎么用。听说买设备不报销,舍不得。”尽管在看病时,医生嘱咐他要坚持日常监控,但对于家庭收入不并不宽裕的李方林来说,依然舍不得花钱购买。
因支付能力有限勉强使用上家用医疗器械,以及无力支付直接放弃慢病的居家监控,张新福和李方林的做法代表了很多慢性病患者的典型选择。他们的共同期待是,这些常用的家用医疗设备能够进医保,以缓解燃眉之急。而对于医生来说,让患者将日常监控作为重要管理内容,同样是控制慢病的重要一环。
“怎么管?得先让老百姓学会用这些简易的医疗工具,自己监控。”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医疗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说,慢性病需要持续的管理,大多数时间需要患者在家庭中做定期的管理和检测。
“如果病人在家里使用医疗器械对疾病进行管理,就能够省去就医所花的时间和费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医院的负担。从某种意义上,也能减少医疗费用,提高健康管理的质量,避免一些慢性病等待恶化后使用急诊、住院等医疗资源。也许从短期来看,扩大了医保的范围,增加了医保的负担。但从长远角度来说,也有可能是节约了医保资金。”
有尴尬:必要家用医疗设备全部自掏腰包
把慢病管在家。这理想化的目标实现起来却并不容易。首先,需求在前,费用谁出,却是个老大难。这些必要的家庭医疗设备费用的支出,都得自己掏腰包。
据业内数据显示,预计到2015年,我国整个医疗器械市场的规模将达到3000亿元,其中家用医疗器械占医疗器械市场的比例在2010年为14%,即使在维持这一比例不变的情况下,2015年也将达到420亿的市场规模。
420亿的“大蛋糕”,意味着全部需要有相关需要的慢病患者来买单。
因为早在1999年六月发布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确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各种自用的保健、按摩、检查和治疗器械属于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费用的诊疗项目范围。
陕西省人民医院老年神经科主任医师李锐说,从未病先防的角度来讲,若能将家用医疗器械纳入到医保中,对患者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进入医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普及基本健康,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这种服务。对于某些不属于易耗品,比如助听器、轮椅、血压计等,一次购买可享用多时。对于患者来说,不会造成太沉重的经济负担。但若是消耗性的产品,比如血糖仪以及血糖试纸,那便是一笔不菲支出。
李锐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平均消费来说,假如糖尿病患者测一次的费用是5块钱,如果每天都要测餐前和餐后血糖,那么一天就要支出10块钱,一年就要支出3600元,而糖尿病是个慢性病,长期监测负担颇重。
有难度:行业规范乱封堵进医保之路
“我每次在准备买血糖仪这些设备的时候,都问,什么时候才能进医保?但是等了很多年,依然没有动静。”患者的期许,同样也是业内人士的期待,然而,推动进医保,这条路步履维艰。
蔡江南坦言,首先是家用医疗器械本身还缺乏行业规范。考虑是否将一种家用医疗器械纳入医保前,一定要综合考虑该种器械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与经国家批准的医疗器械不同,有些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性缺乏临床试验证据,也缺乏审批和监管,从长远来看,必须首先设置行业规范,对家用医疗器械进行监管。否则,也可能造成医疗费用加速增长,还可能因为病人使用不当造成治疗的延误。
除此之外,家用医疗器械如何归类也是个问题。
广东省人民医院医保处处长黄俊强说,“种类和范围目前模糊不清,界定复杂。”我国的药品和医疗器械都有严格的准入门槛和批准文号。但家用医疗器械的种类和范围却都没有明确,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去制定相应的医疗保险目录。因此,要让医保报销的前提是先明确行业标准和准入制度。
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吴大真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她认为,家用医疗器械这个领域非常广,由于缺乏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试验数据,哪些种类的家用医疗器械、哪些品牌的医疗器械是消费者必需的,目前也没一个标准。
其次,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目前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黄俊强解释,当前我国的医保以“保基本、低水平、广覆盖”为主,在报销的类目上更优先疾病,其次才是保健。在许多重大疾病的报销上不仅没有完全覆盖,报销的比例也是较低的。诸如一些疗效好的进口靶向抗癌药,医保尚不能报销。
在这种情况下,家用医疗器械报销的刚性需求就显得不那么明显。
“举一个例子,像人工关节这种医疗器械,医保只能报销一部分,拿大头的还是患者。作为政策制订者来讲,如果有这样一笔钱,是优先用于提高人工关节的报销比例呢,还是用于为轮椅这样的家用医疗器械报销呢?显然,成功置换一个人工关节比一把轮椅更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政策导向也会考虑到这一点。”
而令人担忧的还有,如果将家用医疗器械纳入医保,在当前情况下,也存在一定的骗保风险。黄俊强介绍,像轮椅、助听器这些家用医疗器械,通常都能够在药店拿医保卡直接购买。目前,职工医保卡里的一部分钱允许个人直接使用,使得原本紧缺的医保基金中还有一部分钱必须分流到个人账户中。而个人完全可以拿着医保卡去药店买一个家用医疗器械,再以较低的价格卖给另一个并未参保的人。这就等于是造成了医保基金的流失。如果不严加监管,必然使医保基金出现亏损。
有期待:社会资本助力家用医疗
尽管打通医保覆盖之路看似艰难,但是现实需求客观存在,专家们提出,通过其他途径也可以解决患者的需求。
吴大真建议,可以对家用医疗器械的领域进行分类,正如药品还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之分,家用医疗器械也可根据用途、使用时间、适用人群等一系列的方法进行分类,再对不同类的家用医疗器械进行管理和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广泛的消费者调研,总结出一部分消费者常用的甚至是必须使用的家用医疗器械,以证明这些产品的确是有刚性需求。有了这些数据支撑进医保就有据可依了。
从短期来看,也可从国外借鉴一些经验。蔡江南说,比如某种家用医疗器械,在国外已做过大量研究和实际检验,证明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有很强的使用需求,对于医疗费用有明显的节约。“对这部分家用医疗器械,可先开一部分口子,将其纳入到医保报销范围内。如一些测量血糖、血压的仪器,产品费用本身不高,但对于控制血糖、监测血压有很好的效果,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高血压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这类产品,可以考虑是否优先纳入医保报销的范围内。”
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王中介绍,对于经济较困难又确实有这方面需求的患者来说,当前通过医保获得较难,可以采取商业保险和社会救助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关注家用医疗器械行业发展,适应患者的需求。一些发达国家的商业保险公司会给残疾人配备助残的医疗设备如轮椅。欧洲一些高福利国家,许多家用医疗器械是免费配给有需求的人群。比如对于瘫痪人群,不仅会给其配备相应康复医疗器械,还会不定时提供义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