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01月29日> 总第1190期 > 19 > 新闻内容
老人护肾有三早
健康时报记者 刘志友文/图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29日  查看次数:  

 

 

 

 

  活动背景:1月18日,健康时报社与太原市杏花岭区新开南巷邮政储蓄联合举办健康知识讲座。

  受访专家:赵怡蕊,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一科副主任医师

  早发现:

  如厕后多看一眼

  很多人将慢性肾病称为“沉默的杀手”,之所以说它沉默,是因为它起病隐匿,大多数早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当肾脏功能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时,患者才会有所察觉,而这时再去就诊,往往已经耽误了最佳时期。

  虽然慢性肾病起病隐匿,但并不是说它无迹可寻。赵主任建议,老年人日常可以养成如厕后看一眼的习惯,观察下尿液的颜色和性状。

  若尿中有泡沫,放置一个小时后观察泡沫仍不消失,或劳累、感冒、上火后尿色加深,呈浓茶色、酱油色,应及时到肾病科进行尿液检查。

  此外,贫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腰痛等都可能是慢性肾病透露的信号。

  “贫血是慢性肾脏病非常普遍的现象;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是慢性肾衰的早期消化道反应;慢性肾衰患者毒素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在体内聚集,不断刺激血管和皮肤,常常还会引起皮肤瘙痒。”

  “腰椎间盘突出、妇科问题、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都会引起腰酸、腰痛,但应首先考虑慢性肾病,比如肾炎时,肿大的肾脏牵拉包裹它的被膜会导致腰酸、腰痛。”

  早预防:

  血压血糖控制好

  高血压和肾脏病可谓是两个“难兄难弟”。肾脏病往往会引起高血压,比如老年人多见的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同时,高血压反过来会导致心、脑、肾等多个靶器官损害,因此高血压患者也是肾脏病的高危人群。

  此外,血尿酸升高是肾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有可能会发生糖尿病肾病,且病程越长危险越高,一旦发展到终末期肾病,往往更加难以控制。

  因此,赵主任建议,这两大人群要将血压、血糖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以减少肾脏损伤。无症状高危人群(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痛风、高脂血症),最好每年至少做1次尿常规检查。

  早治疗:

  三分吃药七分养

  俗话说,“治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养”,慢性肾病也不例外。

  如何做好这“七分”呢?首先就是要保证合理的饮食结构。“提倡优质低蛋白饮食,通常建议蛋白质摄取量为每公斤体重0.6克。建议其中一半应为优质蛋白质,即富含氨基酸的动物蛋白质,尤其是蛋及奶。”

  “钠盐摄入量限制在2~3g/d,同时禁食腌制食品;限制含磷较高的食物如汽水、酵母、动物内脏类、干豆类、坚果类;血钾高时,应少选用钾离子含量高的疏菜水果,如紫菜、冬笋、菠菜、咖啡、浓茶、鸡精等。”

  此外,浮肿明显的患者必须限制每天的液体摄入量。通常经口摄入的液体量大约等于全日排尿量加500ml为宜。

  其次,要坚持锻炼并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午时睡眠可养肾阳,子时睡眠可养肾阴’,建议大家保持‘子午觉’的好习惯来护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