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朋友都说我面色红润,或许是我经常献血的缘故吧。在我们血液科医生看来,献血跟逛街一样寻常。
1988年,我在当时的上海医科大学读书。某天,我无意中发现报纸上登了无偿献血启事,就带着那张报纸走进了医院。这是我第一次无偿献血,前一年参加过学校组织的义务献血,没想到这一献就是26年。如果说那时我献的是青春热血,当我成了一名专业血液科医生后,促使我坚持献血的,就是临床上的所见所闻。
在我们血液科,时常可见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需要用血的疾病。医生的心也是肉长的,我们也盼望被疾病折磨的患者早点好起来。尤其是那些白血病、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阶段等最危险的病人,血小板计数通常不到20×109/L,即不到2万(正常人的大约10万~30万),甚至是零。因为缺少血小板,他们身体的各个部位可能出血不止:皮肤上布满瘀斑,眼睛突然看不见了,也可能头痛剧烈,生命危在旦夕。但只要能及时得到血小板输注,这样的患者大多能平安过关。真可谓是一袋热血就能救一条命。
于是我就由献全血转为了成分献血,主要是献血小板。没想到这下开启了“逛街就把血献了”的先河。因为两次献血的间隔周期,全血是不少于6个月,而血小板则只需要28天(现在只需要14天)。有时候算着时间到了,溜达着去了。一开始我是自己一个人去,后来发现很多华山(医院)人都在那献血,就成立了一个华山医院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集结了几十个同道,大家算着时间到了,抽个半天时间,说说笑笑就一起把血献了。
有人担心献血对身体不好,也担心献血感染。其实这都是多虑。献血一点也不影响身体。女性每月一次的例假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就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新陈代谢,而男性没有这个生理过程,一生至少献一次血才更健康。至于献血感染,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采血用的相关器械都是国家严格监控的,耗材都是一次性的、无菌的,“献血感染”这种说法一点都不靠谱。
其实,现在还有很多志愿者因为体检不合格而暂时或长期被拦在献血队伍外,因此能献血其实说明你健康。自己健康还能挽救他人的生命,这难道不是最幸福的事么?
(健康时报记者尹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