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次突如其来的摔伤意外,让许女士经历了一系列的周折和辛苦。
从出门摔伤求救120受阻,到辗转多家三甲医院手术不成,最后住进医院交费又产生诸多误会,许女士一家在各种不顺中度过了紧张而焦虑的一天。这或许只是巧合,可正是这个巧合,将问题串联起来,让我们看到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在求医过程中的弱势处境。
周末不能安排手术,一句“医院有制度”就将急需手术的患者拒之门外,这种回应似乎少了点人情味。医院制度是为了规范,制度的出发点应该是保护和保障患者,这也是医院的公益性质使然。面对巨大的医疗需求,医院有压力无疑,但是否应该思考柔性、弹性的解决方案,更加方便患者的就医体验?一句生硬的“制度规定”显然不该成为百试不爽的挡箭牌。
医院每天都要不停地与病情或急或缓的病人打交道,有时乍一看去似是小事,殊不知会给患者带来莫大的不便。其实,与人健康相关的事,都是天大的事,要在病人(尤其是老人)就医过程的各个环节从细节处更加到位,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跑了三家三甲医院才动上手术,从受伤到治疗折腾了12个小时。我没想到,一个普通的开放性骨折,求医过程竟如此波折。
出事:意外骨折向谁求救
9月的一个星期天,我独自上街买菜,不慎摔了个严重的跟头,左胳膊骨头都露到皮外,疼痛剧烈,血不住往外流。一瞬间,我瘫坐在地,直冒冷汗,手足无措。
好心路人赶紧帮忙联系我闺女。接电话的是小外孙,竟跟她妈妈说,是骗子打来的!孩子警惕性高,好在我接过电话说清事实。
我这边联系家人,路人那边打120。当时我整个人是懵的,隐约听路人对120说:“就阿姨一个人,没有家属。”
120说过来得一二十分钟,路人也跟着着急。这中间,好几个人打电话催,还有人帮我擦血擦汗,给吃救心丸。二十分钟过去了,120也没来。我疼得实在受不了,在好心人帮助下打车去了附近一家医院。救护车最终来没来,我也不知道。
如果这次路人怕被讹不帮忙,结果会怎样?我想想都后怕。子女不在身边或联系不上,老年人遇到点啥事,怎么得到及时救助?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叫救护车。但是救护车什么时候到得看情况,急救中心也说,要考虑出事地点、交通情况这些因素。那么在家属和120不能及时赶到的时候,老人该怎么做?
求医:周末不手术难救急
本以为到了医院就万事大吉,谁知一段折腾的经历才刚开始。
来到医院,医生给做了初步的创口处理。拍完片子,接诊医生说是左手尺桡骨远端骨折,最好8小时内手术。这时问题来了,因是周末,医院没有能动手术的医生。
“能不能给找找医生,通融一下。”我们跟医生商量。
“医生的班都是排好的,我一个人调动不了啊。”接诊的医生也很无奈,建议赶紧去别家医院。
强忍疼痛,我离开西二环的这家医院,辗转到另一家西三环的三甲医院,平生第一次期盼早上手术台。可是,结果让人几近崩溃,同样是周末无法手术。
还得再找!这回我长个心眼,打电话给熟人,咨询想去的那家医院能不能手术,“做不了。”熟人回信说,别跑冤枉路了。
我想不明白,医院是救急的地方,我这样的伤周末却不能手术,岂不耽误了病情?
没办法,在家人陪护下,70多岁的我,拖着受伤的手臂,从西二环跑到西三环,再从西三环跑到北二环,从上午十点折腾到下午近四点,终于找到了能做手术的医院,安排加了床位。
手术:押医保卡检查变自费
能做手术了!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到实处,却又遇上了问题!
“先去办个就诊卡,最少存两千块钱。”门诊要求。门诊这边交了钱,要办理住院了,押了医保卡还得交五万元的押金。
“怎么要交这么多?”我挺吃惊。翻遍口袋,儿子、女儿刷了信用卡,才把钱给付了。
这次治疗,我总共花了6万多,全部先垫付,出院时医保结算。押了医保卡还交那么多钱,我心里直犯嘀咕。
“住院押医保卡是医院常规做法。”医保部门说,这样做方便医院管理,避免门诊、住院两头发生费用,也便于实时结算。“一些医院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先交押金后结算。”
从患者角度来说,既然医保卡已押在医院,能不能花一笔结一笔?或者一天一结行不行得通?
怕什么来什么。押了医保卡后,还产生了一笔“糊涂账”。
当天下午手术前,医生发现没做心电图和验血,让赶紧补做。出院时查详单才发现,这两项检查全是自费。我找医院医保办咨询,工作人员告诉我,医保卡押在住院部,门诊就没法报销了。“住院了医保卡得医院留着。就是防止门诊、住院两头消费。”
这位工作人员说,可找当时的医生了解具体情况,看能否补回来。我想,找医生就算了。当时医生人挺好,帮忙加了床位,不愿再给他添麻烦。只是,这种押医保卡的方式能改改吗?这样或许可避免不必要麻烦与纠纷。
住院:护理三天收四天的钱
9月17日,我终于要出院了。可是,查看护理费结算单子时,我又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我14号晚上十点从手术室进病房,17号中午出院,满打满算三天,可是清单显示收了四天的护理费。
孩子去医院咨询,护工起初挺理直气壮,“14、15、16、17,这不是四天吗?就该交四天的”。
能这么算吗?我很纳闷。一天一百多护理费,我觉得挺不值。
医院规定过了探视时间,家属不能陪护,有事只能请护工。我们一个病房,两三个病人,由一个护工负责。帮换床单、穿衣服,晚上看点滴,护理基本就这些。我伤的是手,吃饭上厕所影响不大,不用帮忙。一天收一百多,对我而言,我认为贵了点儿。
护工说收费计算方法没问题,护工办公室工作人员给了另一说法:“收费单上有时间,如果情况属实,应该是三天。你可以找到护工、拿着单子核实后退费。”
再找护工时,竟很痛快答应退了。可如果没发现这个问题,一天费用是不是就白交了?退钱得来回跟医院打交道,中间耗费不少工夫,对老人来讲太折腾了。
因为医生一句话,出院当天,我还花了一笔钱。
我的手腕打了三块钢板,出院时医生建议做个支架,以免恢复期间骨头变形。我和家人商量后,定做了个600多块的“手箍”。
拿到单子一看:自费。这模具功能跟石膏差不多,但价格却贵多了。而且,模具收费发票开的不是医院,这也让我心里没底。
我不知道别人住院是什么情况,尝试了第三方提供的护工服务、矫形器具,我的感受不太好。
对于这次经历,我心有余悸,跟家人开玩笑说,幸亏不是什么大毛病,如果再严重点,这个岁数这么折腾,命都得搭进去。
都说看病难看病贵,这次求医让我真切体会到其中不易。我遇到的这些事,可能挺多人都遇到过,一旦碰上,可真太遭罪了。
相关阅读
在《治病还是遭罪?》这篇文章中(详见1164期24版报道),朝阳区华先生也经历了一次曲折的骨折就医。因为骑车摔倒挫伤手腕,华先生来到朝阳区第二医院(现为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就诊,医生凭X光片上的阴影判断是手腕骨折,要求他打6周夹板,输7天液,还要吃一堆药。年过6旬的华先生就这样裹着纱布,绑着夹板,在八月的大热天里来回折腾。最后咨询北京协和医院及另外两家三甲医院的骨科专家才被告知,这不一定是骨折,应该有更明确和专业的诊断才能判定,输液和吃药可能完全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