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通过空气传播,是迄今最危险的慢性传染病之一。一个活动期结核病患者,一年平均传染10~15位健康人,我国每年新发病例将近100万。如果不能及时做好结核病的防治工作,传染人数将成倍增长。
青海省有着幅员宽广的牧场草原和农田村庄,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上,气候变化捉摸不定,一会儿艳阳高照,一会儿狂风暴雨。2014年8月,健康时报记者随结核防控人员走进青海高原藏区,亲身感受了疾控人员防治结核工作中的重重艰辛和不易。
当地疾控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2009年,礼来制药和青海省疾控部门就耐多药结核病领域展开合作,主要支持领域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健康教育、政策倡导、督导评估和实施性调查。他们结合长年的工作经验,开展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健康宣教办法,“传播链”便是和礼来合作期间摸索出来的,主要有宗教僧侣的“传播链”和学生志愿者的“传播链”。
不同于青海其他地区,海南州藏族人口占了大多数,许多民众对寺庙的活佛有着十分虔诚的信仰。“当地老百姓生了病一般不愿去医院,必须跑到活佛那里算一卦,有名望的活佛说一句抵我们一百句。”海南州疾控中心主任陈刚谈起当地的实际情况时说,宗教志愿者的宣传是很重要的一环。
陈刚表示,共和县地域辽阔,结核宣教服务半径太大。他们选择一个地区的中心寺庙作为目标,向活佛讲解结核病防治的知识,针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字,发送一些通俗易懂的双语材料,即使不认识字,看图也能明白怎样去治疗,“卫星寺院的喇嘛会定期来到中心寺院学习,活佛讲授给喇嘛,僧侣们再把这些结核病知识教给群众”,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僧侣为纽带的“传播链”。
“一个最好的例子是贵南县的一座寺院,他们认为这些东西特别好,寺院出钱让我们帮他们做宣传,我让他们把钱打到印刷厂,直接去印刷抗结核的资料。”陈刚主任介绍。
除了宗教僧侣的“传播链”,另一条以学生为纽带的“传播链”更为有效。青海省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所副所长马斌忠将这条“传播链”的模式向记者娓娓道来:医务人员培训县上中心小学的校长、老师、校医;中心小学组织卫星小学的老师来参加培训并发给光盘,要求他们回去把内容讲授给学生;通过“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学生再“以小带大”每天回家念给父母听,能签字的签字,不能签字的画押,家长之间通过社区聊天的形式传播防治结核知识,形成了一条环环相扣的“传播链”。
“在结核病防治领域,我们花了很多力气,包括播放防控结核的广播、每个村做墙头标语、制作生动形象的宣传手册等,但最理想的是人与人直接的沟通,虽然很费劲,但做十年广播不如一年一年走访宣传。”青海省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所医生康森介绍起自己十多年防治结核宣传工作中的体会。
青海少数民族居多,文化水平偏低,很多患者家庭居住偏僻遥远。“我们只有不断深入农村、走家串户,主动宣传结核病知识并筛查疑似者,才有更多的病人了解政策,乡村卫生人员也会更积极的响应转诊。”康森医生说,他们每年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路上。让更多的人知道结核病什么样子,知道国家优惠政策,知道在哪里可免费治疗,“一定要让大家接受和理解,这也是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聊到这里,马斌忠副所长透露了又一个新的“点子”,“我们还有一个计划,每年治愈的结核病患者不少,让这些患者现身说法,来宣传国家政策和治疗效果。”一年又一年,这些疾控人员始终竭尽所能地奔波在结核病防治的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