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7日,经过20多个小时的飞行,我来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开始了快乐与痛苦并行的留学生活。儿行千里母担忧,那几年妈妈一直跟我说:身体一定要保重好,不要生病,因为他们够不着、摸不着。生病肯定是难以避免的,但相对合理、完善并且充满人文细节的美国医疗,确实给了我们留学生很多健康支持。
看病等于做次全面基本检查。跟国内很多医院的情况不同,在美国生病了,不管大病小病,做完登记后就得跟着护士去做基本检查,体重、身高、脉搏、血压等都在此列。如果你看的是眼科,裸眼视力和配镜视力也会事先检查,结果会被输入电脑,患者也可以自己提出做相关检查,如角膜地形图等。不像国内,很多地方都是挂号——就诊——医生问:哪儿不舒服、怎么不好?——根据专项检查资料和患者自述开药。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所有的医疗数据都是联网的,医生可以看到患者任何一次的就医情况,比患者自己记的都清楚,也节约了询问病史的时间。
诊所看病超市取药。在美国,除了急诊需要去医院,一般都是在医疗诊所完成诊疗。美国是实行医药分开制度的,医院一般不提供任何药品,但这些药在CVS、Walgreen等超市基本都能买到。看完病,你可以选择离自己最近的超市或者药房,护士就会将处方发送到你所指定的地点,当你到达超市或药房,这里已经配好药,你付款取药即可,面付或者让保险公司把账单寄到家里都行。
医疗保险作用很大。 看病治病,哪儿都不便宜,但美国确实有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为患者减轻了不少负担。我所在的学校为每个学生都购买了联合健康保险(United HealthCare)。这种保险,一些常规医疗项目是免费的,例如每年两次的全身体检、妇科体检、抽血验血、门诊复查以及各种疫苗等;专家的诊疗费,保险也都有支持:保险公司推荐的医生,需要患者支付15~30美元的首付,其余由保险公司支付;推荐表以外的医生,患者就要自己支付50%的诊费;如果是常规的住院、手术等,患者大概需要支付费用的10%;一些特殊的项目,还有另外的核算方式。
有段时间我因为压力大导致失眠,并且满脸冒痘,就去看皮肤科。医生给我开的药大概要6000多美金,因为有保险,最终只需要付100美金,真的很划算。
抽血勇敢也有奖励。上面说的都是美国医疗的“硬件”条件,除了这种系统、方法上的相对完善、细致,他们的人文细节也比较到位,令人印象深刻。
刚到学校的时候,所有的国际学生都要体检。从小就怕打针的我抽血时又开始紧张,护士就一直安慰我,并且安排我躺在床上抽,还特意找来中国的学生会志愿者跟我聊天,让我放松。抽血结束后,还送了我一盒巧克力牛奶,说我是个勇敢的女孩,祝我有个好心情。“总是去安慰,有时去治愈。”治疗之中兼顾患者感受,这样的医疗患者想不认可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