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4年10月27日> 总第1165期 > 12 > 新闻内容
秋天别把孩子捂病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荆雪涛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7日  查看次数:  

  秋意渐浓,儿科门诊挤满了患呼吸道疾病的宝宝。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主任王俊宏提醒,最近患感冒的宝宝尤其多,但不是因为穿得少着凉了,恰恰是因为穿太多,被“捂病”了。

  从中医角度讲,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小儿属于纯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体内阳气旺盛,感寒容易化热,衣被过暖,汗出过多,阴津耗伤,易患热病。常言“春捂秋冻”,入秋后,更应适当让宝宝“冻”着点,不要过早、过快地增加衣服,一则有利人体阴气封藏,二则可锻炼小儿抗寒能力。

  具体该怎么给孩子穿衣服呢?王俊宏主任建议,秋天给孩子穿衣一般要保证“三暖一凉”,即背项暖、肚暖、足暖和头凉。

  背项暖。保持背部颈部温暖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的机会。但不可过暖至背部出汗,否则会因背部湿凉而患病。

  肚暖。肚子是脾胃之所,保持肚暖即是保护脾胃。孩子常脾胃不足,当冷空气直接刺激腹部,孩子就会肚子痛,从而损伤脾胃功能。另外天气转凉,不要进食冷饮凉食,避免损伤脾胃。所以,“肚暖”是孩子保健的重要一环,给宝宝穿贴身背心或一件马甲,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足暖。脚部是阴阳经穴交会之处,属于肢体末端,血液循环较差,神经末梢丰富,对外界的寒邪最为敏感。寒从足起,只有脚部暖和了,全身才能抵御寒冷。

  头凉。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内藏脑髓。头部过热,头汗过多,容易引起头疮目疾。头稍凉,既能保持头脑清醒,又能增强机体抗寒能力。而且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宝宝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1/3是由头部发散。所以头宜凉,不宜戴过厚的帽子。

  温馨提示:可通过两个方法来判断宝宝冷热,一是摸手,宝宝的手部微凉是正常现象,二是观察,如果出现口唇干燥、手足心热、大便干燥的情况,很可能是捂着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平素手脚冰凉中医认为是阳气虚的宝宝,则不适宜“秋冻”,还是适当保暖为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