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3版
而在我们国家,目前在大医院看病,医生只能在门诊和患者有交流。回到家后,就对患者的情况一无所知了。
在大多数人包括家属的认识里,患者都是需要被照顾的,什么事都不愿意让他们做,“这种错误的观念也会造成不少精神疾病患者本来良好的社会功能丧失了,造成了退化。”而在这个机构里,患者就像是住在集体宿舍中,他们会组织患者进行康复活动、心理及职业训练,日常的一些生活事务全部由患者自己做,训练他们的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他们将几个患者分为一个小组,每周要召开小组会进行分工,商量谁打扫卫生谁来做饭等,并把计划贴到墙上,每个人承诺的事情必须要完成。他们认为精神疾病的患者虽然有疾病,但在自己能承诺的事情上面是正常的,如果某位患者答应了做饭却不去做,那么这个小组的患者们就一起跟着挨饿,工作人员是不会替他们做的,这也是为了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承诺负责。
在这个机构里,患者平时也可以外出上班,机构可以牵头帮助患者联系用人单位,为患者做担保,“在居住中心里,我看到墙上贴着很多招聘信息,工作人员还教给患者如何写简历,帮助他们做职业培训。患者不需要像我们国家的很多患者一样,隐姓埋名的去工作。”
机构本身也为患者提供了一些就业岗位,“我们到居住中心参观的过程中,到中心的一个咖啡厅休息了一会,我发现,咖啡厅里的工作人员也都是精神疾病患者,他们的服务非常周到。”
“这种社区精神卫生中心可以算得上是两全其美,一是可以保证全程服务,二是可以保证全面服务,这种全面服务不仅包括医疗服务,还有社会服务,包括给患者提供社会交流机会、办理各项事务、就业等。”
改规划:建更多的社区精神卫生中心
我们国家现在疾病的负担大多在家庭上,目前受国家卫计委疾病控制局委托,由中国疾控中心CDC精神卫生中心承担的686项目(“中央补助地方卫生经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可以免费为患者提供药品服务,同时也派出了一些专业人员为患者做服务,但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
在意大利政府的申请下,由欧盟牵头在我们国家的一些地区也开展了类似意大利精神疾病治疗康复模式的尝试。
姚贵忠院长介绍,吉林长春、安徽铜陵、北京市海淀区已经率先仿照意大利模式开始了一期的试验项目,这些地区都在社区里开设了社区精神卫生中心,为患者建立了居住机构,海淀区还成立了精神康复志愿者协会。随后,北京延庆和哈尔滨也将加入到项目中。而且二期项目会建立更多的社区精神卫生中心,建立更多的居住机构。
不过姚贵忠院长坦言,在一期项目的推行过程中,也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海淀区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认可,得到了很多帮助,建立的点就比较多。而有些地区就只是在医院开展了一个附属的机构,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精神卫生中心。而且我们国家的患者在理念上也需要提高转变,他们还是对社区看病有顾虑,担心看不好,所以还是愿意往大医院挤。
康复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减少患者的残疾,康复得好就会提高生产力。而且患者也有权过更好的生活。姚贵忠院长呼吁,“我们现在的理念还是管患者,总是千方百计的通过各种办法让患者在医院呆着。今后能不能少管一点,多相信患者有能力自己康复并为社会做出贡献。去机构化就是减少患者在医院的时间,更多地利用非政府组织帮助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