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开始,闫巩固接受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委托,参与了中国南极越冬队员选拔与研究工作,至今已有十一年,他也因此被誉为南极科考“心理看门人”。
在南极科考越冬队员的选拔中,考虑到每个队员工作的不可替代性,他们必须具备的是适合本职工作的品质,比如,发电工一定要守时,机械师一定要镇定、自控能力强,户外勘探工作者一定要勇敢等等。除此之外,个性豁达开朗、心理状态稳定也至关重要。但闫巩固在进行老一辈科考队员的随访研究中却发现了更具有价值的评价指标。
闫巩固回访了上百名老一辈的科考队员,询问他们在当时艰苦而又封闭的环境下如何调剂自我,一些老队员的回答让他大为吃惊,就是要“眼里有活”。
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间,闫巩固亲赴中国南极长城站承担了“越冬队员生理与心理支持”实地调研,在南极的100天里,他对老一辈科考队员的这句话感受颇深。“队员里有一位老电工,工作是负责发电,但在工作之余,他不是选择休息,而总是跑到厨房帮厨师择菜啦、打打下手。在南极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他眼里有活儿,能自己找点儿事儿干,这样其实就避免了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同时也是对他人的一种陪伴和心理上的调剂。”
反观日常工作中的一些人,不愿意接触看似低级的工作,认为自己学历高,应该从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做起,而实际上,工作更包括一种稳定平和、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
比如,考试、求职,很多人在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前两轮考验后,发现最后的结果也并非心中所期待的样子。尤其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可能要从事一些跟专业无关的打杂事宜,这也成为职场新人抱怨不断的原因。实际上,即便是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也是磨练心态的一种需要。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看,打杂也是有好处的。“打杂考验综合能力,也有很多其他工作中可以用到的规律,从打扫卫生到整理归类文件以及对外联系,干得越多学到的也越多。”陈祉妍说。
压力就是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距
除了上述那些工作的调剂与磨练,在职场中还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压力无处不在。上班族似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压力山大”,为何如此,又该如何应对?
闫巩固分析,首先,这与整个社会环境有一定关系,社会对职场人的要求很高,但在学习准备阶段受的教育往往是非常狭窄的,是不充分、不完全的。所以,初入社会,一下子环境开阔了,就不容易适应。试想,被当做金丝鸟养了20多年的年轻人,一来到非洲大草原,看到狮子、老虎和犀牛,有可能很快适应吗?每个人都有最自然的生存状态,非让金丝鸟和猎豹比力量,本身就是个错误。
另外,工作是一个综合实力的比拼,综合实力不够自然就会有压力。比如,你是学程序的,人际接触比较狭窄,工作后没法跟人愉快地打交道,这方面一旦吃力,就会产生不好的效果。
阿里巴巴公司在美国成功上市后,网友中流行一句话:“人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虽然这句话很鼓舞人,但我们不能不切实际的过分追求梦想。
闫巩固教授指出,人的梦想已经被催化成了好像我们什么都可以做成。很多人都被催化着去追求更成功、更强的自己,从普通的成就者变成更大的成就者。在这种追求下,自然会产生落差感,产生“为什么我没有更努力”的负面感觉,也就永远不能对自己满意。
而期望和现实之间有任何差距,都是压力产生的源泉,压力的大小就是差距的大小。这个道理很简单,比如你本来踮着脚可以摘到桃子来慰劳自己,但你却非得要去摘遥不可及的椰子,其实并不是我们没有能力摘到果子,而是想摘到更大、水分更多的果子,来显示自己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条件的差距就产生了自然的压力。
于是,我们过分强调了物质的满足,忽略了心理的从容。但正是心理的从容让我们真正做到自立、自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