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4年09月01日> 总第1151期 > 19 > 新闻内容
替班心脏:和死神抢时间
健康时报综合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01日  查看次数:  

  专家简介:林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现任中国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主委、浙江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主任委员。专业特长为体外循环、ECMO、血液管理、食管外科。

  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11岁的明明仍然伸手抓住了饮料瓶子,向医生喊着“可乐、可乐”!

  这并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真实发生的故事。代替小男孩心脏的是一套叫体外膜肺氧合(ECMO)系统。它看起来就像八爪章鱼一样:一套不锈钢管架支撑起四台形状各异的机器,机器里伸出来的各种管子延伸到病人的血管里,以维持其心肺功能。

  “四肢有了伤痛,休息是最好的治疗办法。如果受伤的是心脏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林茹说,“也是让它休息。”

  在“替班心脏”的帮助下,明明的心脏得以休整,6天后恢复正常。从2007年至今,林茹和她的同事运用体外膜肺氧合系统,让23个儿童的心脏在疾病来袭时暂时休息,躲过了被摧毁的命运。其中心脏休息时间最长的一例达572个小时,将近24天。

  让心脏停下来休息一下

  时间已经过去三年,朱女士很多细节都记不清了,除了5%这个数字。这是女儿琳琳被推进重症监护室时,医生告诉她女儿被抢救成功的几率。

  朱女士想不明白,女儿一场看似普通的感冒怎么会加重成心肌炎。

  作为早产儿,琳琳从小身体虚弱。几天前发烧,家人以为又是普通感冒,只是带她去“挂盐水”。直到第二天琳琳的体温反复升高,朱女士这才带着女儿来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急诊科。

  但病情再度加重。正在输液的琳琳忽然感觉胸闷,喘不过气来,被紧急送进抢救室。这时,医生发现,在小女孩胸腔里肆虐的是暴发性心肌炎。这种就像暴风雪一样的疾病,能在几个小时内迅速把人击垮。

  “这个病非常凶险,用常规的药物根本缓不过劲来。”林茹解释,“如果建立体外膜肺氧合系统,部分替代病人的心肺功能,或许能躲过这场灾难。很多疾病的治疗不仅需要药物,还需要休息。”

  这套矗立在病床旁的体外循环系统,可以让体内的静脉血走出体外,在这里氧合后再注入体内,部分替代心肺功能,从而维持人体其它脏器正常运转,又被称为“走出心脏手术室的体外循环技术”。

  当医生们从四面八方赶到重症监护室时,琳琳已经接近第二次心跳停止。这时距离她被送进来的时间,还不到5个小时。

  围绕在琳琳病床周围,一部分医生还在紧急地进行心肺复苏,并推入肾上腺素。林茹则和其他外科医生一起小心翼翼地切开血管,为这个小女孩儿建立起体外循环系统。

  像走平衡木,空间非常窄

  “这一系统涉及许多复杂的管理技术。”林茹解释,“比如病人血液要抗凝,又要防止抗凝过度产生的出血,既要把功能发挥到最大,又要防止人工心肺引发的并发症。”

  林茹觉得,自己就像走平衡木,“空间非常窄”。

  与常见的全心衰心肌炎不同,琳琳患的是左心衰心肌炎——左心室已经因病毒感染无法工作时,右心室还在强烈地搏动。而这造成“替班者”与心脏无法协同跳动。

  “病人可能拉不回来。”这是林茹当时做出的最坏打算。但她还是决定做一次大胆的尝试。她把体外膜肺氧合系统彻底停掉,然后打开加大转速。没想到,这个“超常规”的办法,真的让从机器里打出的血液,在强大吸引力的作用下,绕过正在有力跳动的右心室,避免了出血。

  “医生有时候不能只是读机器上显示的数字,要思考为什么这样。”林茹说即使现在,回忆起来琳琳的抢救过程,依然觉得“惊心动魄”。

  短短两天时间,琳琳的心跳骤停了5次。但在反复抢救的过程中,林茹已经成功地让冰冷的机器与琳琳的身体协同工作。

  如今,12岁的琳琳是一名初中生,爱画漫画,偶尔自拍,看起来和其他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

  费用高昂,很多医院望而却步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始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密歇根大学外科医生用其治疗急性呼吸窘迫患者。

  上世纪80年代,前往美国学习的医生杜立中第一次见识了这位“心脏替班者”。他当时并没有想过将其引进国内,“花费太高,和普通人生活太远”。直到2004年,在这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的努力下,医院才引进了这套设备。

  “每年都有很多人失去抢救的机会。一些基层医院的医生没有使用体外膜肺氧合系统的意识,等到病人送来时已经晚了。”

  在美国,如果一家医院可以在一年内完成6例体外膜肺氧合急救手术,就可以成为地区中心医院。但国内,配备这一系统的医院只有“零星的几家”,其中儿童医院更是寥寥无几。

  据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使用体外膜肺氧合系统的病人只有629人,而国际上相应的数字为58842人。

  文图均摘自《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