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孙春云,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
张丽霞,北京回龙观医院门诊主任医师
史宇,中国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心理门诊心理医生
拿起手机,给外地工作的孩子打电话,却不知道该聊些什么。其实,双方都应该反思一下,比如家长是不是没聊几句就开始“指导”了,孩子在听电话的时候是不是有点不耐烦……
父母:不能没说几句就指导
因年龄代沟、远离家乡等原因,不少在外工作的子女与父母渐增隔阂,打电话的时候,甚至感觉没话说,不知道和父母说些什么。中国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心理门诊心理医生史宇对这种现象分析说,“孩子和老人之间越来越没话说,主要是因为孩子离家太远,不想被控制,而父母想要控制却没有办法。”在外打拼的子女比较辛苦,因此,家长不要再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打电话时多听听他的感受,并注意其说话背后的情绪。
“打电话最忌讳的就是,子女还没说几句,父母就开始指导。这样很容易关上交流的大门。”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孙春云建议,父母要尽量让孩子把话说完,然后再发表看法,不要轻易给建议。
“买这些没用的东西干啥?”“周末别睡懒觉,伤身体。”……由于生活观、消费观不同,不少家长喜欢按自己的观念“品头论足”。 在北京回龙观医院门诊主任医师张丽霞看来,作为父母,要尽可能地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渴望与期待,并及时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建议要在合适的场合和双方都平静的心态下交流,并且说一次就够了,反复重复,效果反而不好。
子女:学会翻译父母的话
“最近过得好不好”、“开车注意安全”、“别跟领导对着干,跟同事好好相处”,这恐怕是大多数父母在电话中对孩子们最常说的话。
史宇称,作为子女,要学会翻译父母的话,并不是父母非要插手管你,而是在关心你。此时,可以回答“嗯,好的,我一直记着呢”,万不可回答“行了行了,知道了,你真啰嗦”之类。
史宇建议,打电话时子女首先要学会倾听,有一个说法叫“听妈妈说,但不听妈妈的话”,并非一定要全听父母的,但一定要有一个倾听的状态。
对于“子女报喜不报忧”的观点,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张丽霞认为,未必适用于所有事。一些事情,总是瞒着,反而会增加父母的担心。子女可以将不痛不痒的烦心事告诉父母,请他们参与帮忙解决,同时增加父母的自我价值感。
专家提醒,不少在外工作子女的父母年龄已接近退休,成为空巢老人,如果孩子们能经常主动给父母打打电话,唠唠家常,可以增加父母的幸福感。相关阅读我和母亲煲电话粥枫叶正红“孝行中国”孝文化传承公益工程组委会执行主席 贾宏雄“打电话没话说”是我在推行“孝行中国”孝文化中感受到的一个问题。现在孩子大多出门在外,打电话成了和父母沟通的主要渠道,可这一渠道现在却存在不少问题,没话说、不想说是最常见的情况。
我们说,孝有三层次,一是孝身,满足老人的吃住等基本生活需求;二是孝心,帮助老人来满足他的心愿;三是孝性,就是帮助老人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
那我们在电话沟通上,不妨也从这三方面上关心父母,建立话题。我的母亲,现在70多岁了,一个人生活,想让她和我们住在一起,却总是推辞;每次接过来住一段时间,也是很快就回去。她说,在家里有很多谈得来的老朋友,自己想吃什么就能做什么,到我这儿,还是有些不习惯。所以,我和母亲,也多是通过电话来联系。
母亲平时很关注健康,经常浏览各种健康类期刊,看到不错的内容就会剪下来收集到一起。我给母亲打电话的时候,经常就会问问她最近看到什么好的内容,有些话题就和她探讨一下,所以每一次和母亲打电话的时候,陪伴母亲的同时,也是自己收获健康知识的时候。
工作再繁忙,也要关心父母,常陪陪他们,关注他们的健康和心愿,不能陪伴,学会打电话也是尽孝的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