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白春学,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所长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的白春学教授是呼吸病界的知名专家,除了自己看病,近些年来,他不仅搞起了国内首个呼吸病防治联盟——“中山呼吸病防治联盟”,还在国内首先推出物联网医学。
3+2模式
解决肺癌早期诊断
物联网医学听起来十分玄乎,老百姓往往不知道怎么回事。其实很简单。
比如肺部性质不明的“小结节”越来越困扰着很多人,很多患者为了小结节费大力气,不仅多年来辗转多家医院,而且“炎症病变”、“肺结核”,有时甚至得不到明确诊断。
中山医院呼吸科的“肺结节专病门诊”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现在患者暂不用奔波到上海,只需要通过微信“扫一扫”,就能找到手机上的中山医院“肺结节专病门诊”,在群内专家指导下,患者按要求完成了CT等检查,发来CT影像及其它检查结果后,所有病历信息被传到了“云”端。
医生再从“云”上下载患者所有信息到计算机上,在国外进口的高度精确的肺结节分析软件的帮助下,医生们甚至可以看到毫米大的肿瘤上是否有血管长出,让早期肺部肿瘤无所遁形。
在前面3个步骤的基础上,给出两个解决方案:对高度怀疑者取活组织进行病理诊断,如果无法定性者密切科学随访,及早诊断。
白春学教授把这个总结为应用物联网医学技术的“3+2模式”,目前,仅中山医院物联网“肺结节专病门诊”就已经“接诊”了1000多个全国各地患者。
慢病云管理:
广覆盖入社区
除了肺部肿瘤外,白春学教授设计的物联网还可以针对各种慢性病患者的日常管理。
比如自主研发的“便携式睡眠监护仪”或“微型无线传感肺功能仪”传感器,可以对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进行时时监控,并通过云加端物联网医学技术,由中山医院专家带领社区医师及早诊断和共同管理病人。
“物联网首先解决了社区医院高端设备覆盖率低、高新技术掌握度低和病人认可度低的‘三低’现状,也让大医院不再人满为患。
而真正称得上‘云端’物联网医学的,不仅要让老百姓不出社区就能管理慢性病,让社区医师成为预防保健、疾病和康复管理主体;而且必要时刻,不出社区也可享受顶尖专家的诊疗——这些首次在上海中山医院的物联网模式中都实现了。”白春学教授自豪地说。
目前慢病云管理模式已经在上海的青浦区示范推广,最终将物联网覆盖80%的青浦区,惠及人口约8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