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储大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专业首席科学家,创立了“肿瘤两学会”,即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和中国老年学学会肿瘤学分会(CGOS),并首任主任委员。
曾经有一位山西患者拿着自己的胸片满脸愁容地来找储大同教授,只因两肺部布满了结节,已经被当地医院诊断为“肺癌转移”,说是治疗无望了。可储大同教授看了胸片后觉得不像。
随后的检查证实了储大同教授的设想,确实不是癌,而是肉芽肿。作为一名西医大夫,储教授也精通中医,随后给这位患者开了几服消瘀散结的方子。就这样,一年后,两肺干干净净。“神医”的称号也就在山西的那个村里传开了。
储大同教授之所以能被称为“神医”,跟他喜爱钻研科学前沿分不开。
当靶向治疗在美国还很时髦时,储大同教授已经对如何更好地使用靶向治疗有了很多自己的见解。有些中国的肺癌和胃癌病人会打电话咨询一些当时美国的医生都没有积极使用的药物,储大同教授经过自己的分析后给出意见:如果是我,我就用这个药。在这个问题上,储大同教授想的都是病人。他很愿意跟上世界的潮流,现在又提出个体治疗方法。
癌症治疗有标准化的指南,能帮助大多数癌症患者用最安全的治疗获得有效的生存时间。但仍然会有很小的一部分人并不适用于指南,我们通常说这些人是在“陪着治疗”。在储大同教授看来,癌症的发展都是有一定的驱动力,必须找到这个癌症驱动力,才可能有效治疗,而不是一味地埋头打击癌症。而且在肺癌病人的基因里发现了乳腺癌的基因,由于这个基因的存在使肺癌加重了,不一定要用肺癌的药来治,而要用乳腺癌的药治疗。
储大同教授看病方法在我们同行看来也是很超前的。比如,他会要求他的患者采用一种靶向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在别的医生看来已经控制住了或者恶化的时候,再重新做一次标本采集,了解现在肿瘤里面基因的情况,然后调整靶向药物。所以,就有曾经被宣布活不过三个月的患者,现在已经活了四五年了,只不过治疗从未停止过,而且是隔断时间就做一次基因检测,重新给出适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