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式养生”很热。不少的旅游和保健机构推出了类似服务,可提供包食宿、包医疗、包来回机票等服务,使更多人都想尝试一下此种愿望,不管男女老少,像候鸟迁徙一样,冬去夏来。候鸟避暑避寒的迁徙习性,或可称得上“求生”的本领,但于人类来说,这种方式能否称得上“养生”,尚待研究。
受访专家:
王琦,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呼吸热病科主任医师
张国英,北京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
很多人推崇候鸟式养生,青睐的是追寻让人舒适的环境,可以身心愉悦。北京三十岁的白领贾小姐跟记者说,自从在广西北海买了房子,每逢假期就带着父母和儿子飞过去呆几天。“在北海,整个人都感觉透气了清爽了,血压有点高的父母也觉得十分舒适。”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呼吸热病科主任医师王琦教授也颇为认同这一观点,好的生存环境,意味着适宜的气温、适宜的湿度和清洁的空气:适宜的气温能减少人在活动时的热能消耗,即使疲劳了也容易恢复;适宜的湿度,能让人既能顺畅散热,又不至于呼吸道干涩难受;而清洁健康的空气则意味着更纯净的氧气和更多负氧离子,对人的心血管系统都大有好处。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些患有心脑血管、风湿和呼吸等疾病的老人,都希望在气候宜人的南方改善病情。很多人选择去广西巴马,也是因为居住在巴马的人没有一个是肥胖、高血压、三脂高等老年疾病的。很多人到了这里以后也会觉得身心舒服。
凡事都有正反两面,在享受舒适环境的同时,殊不知,这样的环境,不光身体喜欢,连同细菌等这类惹人烦的东西,也大爱不已。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讲,细菌易生活在温暖的环境中,天冷了您就去南方,天气暖和,很容易给细菌营造舒适的“窝”,等北方暖和了,您又从南方“飞”回来,更多的细菌会以您为“家”,整天处在利于细菌生长的环境里头,自然也容易生病了。
“在那儿什么都好,就是衣服老有一股潮味儿,感觉很不舒服。”山东的刘阿姨每年都去深圳女儿家住一段时间,却一直不习惯潮湿的气候。通常潮湿温暖的环境更适宜细菌的生存。生活在多菌的环境中,本身对人就是一种考验。如果人的抵抗力在某段时间内由于生病、疲劳而出现了弱化,细菌就容易侵袭人体,产生各种病症。因此南方的传染病一直高于北方,由于食物腐败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也更普遍。哈尔滨的张先生,去年带着女儿到海南定居了,因为张先生的女儿患有慢性哮喘,一到冬天在哈尔滨那样的气候生活就特别难熬。张先生说,如果不是为了女儿,他也不会离开老家。可在东北,尤其是黑龙江省,像张先生这样因为气候和身体状况南下的人还有很多。
冬天一冷,便到温暖的南方过冬,等春天来了,再回到自己的故乡。可以让自己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春天的环境中,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的确,“对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来说,温暖湿润的环境能让呼吸系统‘运行’不那么艰难,当没有了寒冷干燥空气的刺激后,一些呼吸道的慢性病发作的机会也会减少。”王琦教授说。
这是因为,在四季气候分明的地区,如果是寒冷季节或雾霾天气频发,很容易诱发鼻炎、支气管炎、哮喘等,但春季型气候,即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温暖湿润,全年降水丰富,空气澄澈,对人体的呼吸系统自然是良好的呵护。
大自然分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个阶段,我们生命的气血也应与其相适应。因此,四季之分,各有功用。比如夏天本是排除体内湿寒邪的季节,如果错过了该“发”出去的时节,那就会影响到秋天的“收”和冬天的“藏”,不利于养生。
北京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张国英提起她身边朋友的例子,家住南方的王先生每年夏天都会把父母送去东北避暑,但时间久了,老人却没有觉得身心舒畅,反而总觉得身上哪里不对劲,感觉夏天没过,秋天就来了,一年过去了,还没有出汗,总觉得憋得慌。
“越近大自然就越真实”,这是很多老年人的看法。所以他们严格按照季节饮食、运动、穿衣,从不吃反季蔬果,也很少用空调等。张国英副主任医师从中医角度认为这是有根据的。对北方人来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体内的阳气按照四时变化在体内循环往复,然后排出再生。如果在夏天去北方避暑,冬天去南方越冬,身体的阳气始终无法存储,对健康不利。很多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有大夫对病人家属说:“熬过这个冬天或许就能好了”。可见气候温度等因素对病症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气温过冷或过热等气候异常现象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发因素,所以当温度骤降或骤升时,心脑血管病发总是特别频繁。”王琦说,这体现了温暖型气候对某些特殊病情的直接关联。
在温暖适宜的气候环境下生活,能大大降低心脑血管、风湿和哮喘等疾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而长期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活,长期来看,确实对改善体质有很好的作用。
很多人年纪大了就不愿意轻易离开自己的家,一是情感上舍不得,二是出于生活上的考虑。老年人健康状况限制,迁徙旅途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且换了生活环境,老人要适应的时间比年轻人长很多。
而且慢病老人看病更应该规范,需要定时复查,及时处理,如果把希望都寄托在换个环境上,或许会得不偿失。
王琦教授提醒,候鸟式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风险,如旅途跋涉或环境、饮食改变等,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老人需要稳定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医疗保健和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是不适宜进行候鸟式养生的。这类疾病一旦发现病情变化需及时就医。而适宜养生的小城市医疗卫生体系可能不太完善,远离亲人、朋友,一旦发病,很可能延误治疗。
总结
自然界的很多动物都存在季节式迁徙的现象,然而迁徙其实是一项很危险的选择,动物们不知道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状况,他们之所以选择危险的迁徙生活,其实只是因为自身状况所迫,没法在寒冷的环境下生存下去。
人类进化百万年里,已经具备了定居的能力,因此更加适应地球的生活。动物的迁徙是为了求生,而人的迁徙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王琦教授认为,“候鸟式养生”未必非要强调“养生”二字,而可以视为一种生活方式,无论年龄、无论性别,只要自己的身体、时间和经济允许,都可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