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4年07月28日> 总第1141期 > 17 > 新闻内容
癌症多学科综合治疗我喊了50年
健康时报记者 白轶南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28日  查看次数:  

  受访专家:

  屠规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曾任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副院长,在颌面部、头颈部、耳鼻咽喉部等肿瘤的外科治疗及器官功能从保全性手术方面有杰出贡献。出诊时间:周三、周五上午特需门诊。

  相关阅读: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最近发布的《2013年度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显示,恶性肿瘤已连续七年成为北京居民的首位死因,发病率为313.02/10万,平均每天发病110人。

  一边是肿瘤患病率高发,患者不断抱怨治疗曲折、不知预防;另一边则是医生时时遗憾,病入膏肓才找医生,或是误诊误治错失佳机。

  作为肿瘤圈里的泰斗级人物,86岁高龄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屠规益教授,就从医生的角度,不止一次向医患双方喊话:肿瘤是可以治愈的,但不是简单的一个处方、一服汤药、一次简单手术就能奏效的,它需要肿瘤内科(或化学药物治疗科)、肿瘤外科、肿瘤放射治疗科等多个科室共同参与,即多学科、多手段(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治疗。

  “我搞了一辈子肿瘤临床,自1963年从协和医院转入肿瘤医院算起,已51年。肿瘤这个病与一般疾病不一样。以头颈肿瘤为例,世界学术界已把头颈外科改名,叫头颈肿瘤科,为什么?因为肿瘤治疗不能是外科说了算,需要多个科室一起来会诊、商量,决定具体治疗方案。肿瘤综合治疗人人都在喊,可具体在执行时往往因为多种因素(医师因素当然是主导),正确方案的商定会被忽略。”

  温温尔雅的屠老,谈及肿瘤治疗中的问题,情绪变得有点复杂:无奈、可惜、遗憾、谴责,各种情绪交织。屠老边摇头边起身从诊室外的患者中,带进来一位年轻小姑娘。

  小姑娘一说话,着实吓人一跳:声音非常嘶哑,听起来像位老大爷,很费力,似乎是从胸腔内挤出来的。“这孩子不到20岁,在外院做甲状腺手术时喉返神经损伤,肿瘤虽切了,但可能一辈子声音都嘶哑。”屠老解释说。

  这些你们也看看,屠老从公文包中拿出一沓病例资料。例如这位患者甲状腺癌在外地某县医院手术,术后两疗程放疗。现在颈部因放疗反应转不了,长期难以缓解。事实上甲状腺癌术外科根治后不用放疗;又如这位患者七十多岁,鼻腔肿瘤在耳鼻咽喉科内镜下切除后,症状未缓解;再查肿瘤没切干净。鼻腔肿瘤治疗常常需放疗和手术搭配……

  在每个周三、周五的上午,穿过熙熙攘攘的门诊大厅,在特需门诊的走廊尽头,总会坐着一排“安静”的患者,默默地等待着头颈外科专家屠规益教授的诊治。屠老在门诊中根据循证医学的要求和长期临床经验,为头颈肿瘤患者提供最好的综合治疗。另一方面,屠老看到了太多的在其他非专科医院治疗的患者,因诊治设计不当而复发,肿瘤残存。对患者来说,这就是一辈子的事情,但对医生来说,可能只是一次手术并发症。

  不合理:医生不能当开刀匠

  对于肿瘤治疗,从上世纪50年代高能射线应用临床后,促进放疗和外科的合作,以后化学治疗进入肿瘤治疗领域,形成多手段治疗基础。但多年来肿瘤综合治疗喊得多,临床应用不足。原因很多,屠老认为:19世纪末,开始了恶性肿瘤需要广泛切除的概念;到20世纪上半期,设计并推行了各器官肿瘤根治术的方案,在外科界形成深刻的印象。外科医师习惯于对肿瘤开大刀。另一方面,在综合性医院,临床治疗是分科制。医院分为外科、内科、小儿科等。各科有自己的病人,自己的治疗方案,除了个别需要其他科室会诊外,治疗上不用其他科室参与。这就造成了独立门户,各管一片的结果。如果患者找了外科医生看病,一般不是肿瘤专业的只会想到如何用手术来切掉瘤子。

  “如果搞恶性肿瘤临床,应按照解剖位置分专业,如脑肿瘤、妇科肿瘤、头颈肿瘤、胸部肿瘤、腹部肿瘤等科室,然后根据各类肿瘤特性,有机地应用所有治疗手段(手术、放疗、化疗等),可更有效贯彻综合治疗内容,提高治愈率,患者承受的风险也会降低。”屠老认为,百余年来癌症有效治疗的历史积累了一个概念:恶性肿瘤要大面积整块(局部+区域引流淋巴结)切除。虽然疗效提高,但病人治疗后生存质量下降。时代在进展,微创外科概念引入肿瘤临床,应用多手段的综合治疗,可在提高生存率的前提下保证生存质量。他多次在不同场合呼吁,坚决反对一律采用致残性手术,坚决反对过度治疗,坚决反对外科医生只管开刀,不了解或轻视其他学科治疗手段的作用,结果只是“开刀匠”,不是肿瘤医师。比如下咽癌,传统应用下咽及喉切除术,术后患者丧失语言功能;如果先用中等剂量放疗,控制周边肿瘤;外科切除残留肿瘤,重建下咽和喉。疗效提高,病人器官功能保存。

  恶性肿瘤治疗,更讲究的是患者的生存率提高和生活质量保证,因此要求治疗手段趋向多样化,应依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各学科之间互相配合。

  不规范:打着肿瘤旗号,不是专科医院

  在上世纪50年代,为了提高肿瘤的治疗水平,原卫生部决定:一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建立一个肿瘤医院(研究所)。目前全国约有三十家肿瘤医院(研究所)。如,大家熟悉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所)、北京市肿瘤医院、天津市肿瘤医院等。近年来,现有的肿瘤专科医院跟不上病人要求,出现了很多问题。有的打着“肿瘤”两个字的医院,不少都不是专科医院,甚至连肿瘤专科医生都没有。肿瘤这个病强调专科治疗,其背后需要有专业素质训练、有专科技能的医生,要有专业的设备及治疗理念,因此,不推荐大家去。

  先给大家一组数据,我国肿瘤发病率是250~400/10万人。如果一个城市有1000万人,每年将有25000~40000病人;四万人看起来不少,可分12个月,一个月也就3000多肿瘤病人,如果这一城市有50家三甲医院,每家医院平均每月会见60人。如果按照每一个科室分配,一个月见不到几个病人。

  强调病人不多,是因为医师的成长靠着治疗病人多少来决定的。国外资料经常统计,一个医院治疗病人的多寡,影响这一家医院治疗成功的几率。

  患者如何选:首诊要找肿瘤专科

  “我去年到内地一个肿瘤医院短期工作,这家肿瘤医院院长是妇瘤科专家。他们的概念:‘我们妇瘤科病人治疗不让一般妇产科大夫干扰。’这话不是有意贬低,而是目前临床实际。”综合性三甲医院往往缺乏肿瘤专业。

  因此,我们强调肿瘤规范治疗或是综合治疗,对患者来说简单的方法就是找大型的肿瘤专科医院或肿瘤专科医生,尤其是第一次治疗很关键,因为治疗效果的好坏将决定以后的治疗方式。同时患者也有选择看大夫的权利,可事先了解医生的技术、背景等,看完以后带着治疗方案回去处理都是可以的,但要定期返回复查。

  屠规益教授建议,肿瘤住院医生应轮转外科、内科、放疗科,每科至少一年。还有病理科、诊断科等。对各治疗科室在肿瘤治疗上有什么优缺点有个全面了解。怎么把这多科治疗内容很好的揉合在一起,是他们以后在治疗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将来远景计划:肿瘤医院按解剖部位划分专业科室。每一医师应掌握外科、放射治疗、化学等治疗知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