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可能是一剂良药,也可能是一把杀人的屠刀。”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主任顾晋对记者说道,“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是一门艺术。”
除了科室主任,顾晋还拥有众多头衔,他的学术论文经常出现在世界知名的医学刊物上。2007年,他还获美国外科学院院士殊荣。这位声名远扬的外科大夫,从2000年起,却一直在研究一门不那么专业的学问——如何将坏消息传递给病人。
上午8点,顾晋穿着白大褂走进诊室。脸刮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白大褂的胸前开口处,还能看到一条间色的领带。
这天上午,他将接待34名病人。这意味着,他将要告诉这34名病人“坏消息”或“好消息”。当然,踏进肿瘤医院大门的患者,尤其是首诊患者,将有相当一部分人,听到的是“坏消息”。
一个从外地到北京求诊的病人,盯着顾晋的一举一动。他仔细看完病人的化验单,拍拍病人的肩说:“你肠子上长了个东西,我给你拿掉就行。”
病人怔了一下,随后似乎略微放松下来,点点头说:“全听您的。”
这是顾晋告诉病人坏消息的一种方式。他尽量避免使用诸如“癌”、“肿瘤”、“转移”等刺激性的字词,而是用“东西”、“跑”等“病人易接受”的字词替代。
湖北省肿瘤医院院长陈焕朝曾在媒体公开表示,死亡的癌症患者有三分之一是吓死的。媒体报道也常见因得知患癌而“吓死”的案例。
“做医生,有时情商比智商更重要。”顾晋说。
有一次出诊时,一个病人告诉他,刚知道自己患癌,家属此前一直隐瞒。病人因不知情,简单治疗后仍像往常一样干活,结果身体每况愈下,错过治疗时机。
顾晋至今还记得病人那哀怨的眼神。“为什么不告诉我?”他哭着,眼睛扫视着每个在场家属。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治医师宋丽莉提供的一份资料表明,台湾的一项研究显示,90%的癌症患者希望得知诊断的真相。
顾晋的母亲,就是被癌症夺走生命的。母亲是医生,对自己的病情了如指掌。他观察到,母亲生命最后的时光非常平静。
住院期间,一天母亲叫顾晋到身边,拉着他的手说:“我想回家一趟。”顾晋没犹豫,向医生请假后,带着妈妈回家了。
回家后,母亲表情“非常淡定”,把所有的事都交待得清清楚楚。他到现在还能记得妈妈安排完所有事情后准备离家的那一刻。妈妈看了家最后一眼,锁上门,只说了句“回医院吧”。
多年前,顾晋刚从医学院毕业,在儿科实习时,接触到一个得白血病的小患者。孩子快不行了,许多老师同学都安慰他,说他很坚强,但小孩对这样的安慰无动于衷。
有一名老医生对孩子说:“孩子,我们知道你不舒服,你可能就要离开我们了。你最喜爱谁呀?”孩子立即说:“外公,但是他已经不在了。外婆说他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孩子,你静静睡吧,很快就能见到外公了。”“真的吗?”孩子眼里闪着光芒。“是的,孩子,睡吧。”老医生说。顾晋看着孩子慢慢地离开人世,但脸上带着喜悦。
这个故事,顾晋常讲给大家听。“医学是有限的,但爱是无限的。”大家也经常听到他这么说。
他期望医学是“温暖的科学”。为此,他坚持每个工作日早晨到病房,和病人说点家长里短。一些病人常去病房走廊的一角晒太阳,他发现后,就买了一对沙发放到那里。
在一次聚会上,他见到一个同学。同学第一句话就问他:“还记得10年前你和我的谈话吗?”
10年前,顾晋这名同学因乳腺肿瘤入院检查。顾晋下了手术台,陪同学等待结果,“就像等待审判一样的心情”。40分钟里,他和同学一起回忆了大学时代的故事。尽管坏消息传来,但同学已不那么紧张焦虑了。摘自《中国青年报》,郭建光/文